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6日
黄龙县不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用“精绣”扮“锦绣”
记者 孙艳艳 通讯员 杜婷
  一砖一瓦皆为笔,精心“绣”出匠心独运的城乡风貌。近年来,黄龙县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聚焦城乡建设高颜值,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入手,坚持用“绣花”功夫扮靓城市,借助精细化管理为城乡赋能。
  “双动脉”激活城乡新动能
  2024年9月25日,黄龙县迎来历史性时刻——242国道过境公路正式通车,公寨沟第二水源同步通水。这两项总投资7.48亿元的民生工程,如同两条强劲“动脉”,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作为黄龙县重点交通项目,242国道过境公路全长14.4公里,北起泄湖村,南接店子河村,采用双向两车道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60公里,总投资4.6亿元。工程于2022年4月启动,历时两年半建成,有效缓解了城区交通拥堵问题。通车后,大型车辆可直接绕行城区,消除了安全隐患,同时优化了县域路网结构,为沿线企业和群众出行提供便利。
  同一天,黄龙县第二水源公寨沟水库正式通水,标志着“一备一用”双水源供水格局的形成。水库总库容525.6万立方米,年供水量达205.1万立方米,可满足城区及周边近3万人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需求。
  黄龙县水务局局长杨军表示:“双水源体系的建立彻底打破了季节性缺水瓶颈,为城市发展、工业用水及生态保护提供了可靠保障。”
  两大工程的落地,是黄龙县“民生优先”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如今,沿着新建成的242国道驱车而行,一侧是碧波荡漾的公寨沟水库,一侧是层峦叠翠的生态屏障。黄龙县正以“双动脉”为依托,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书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篇章。
  “微更新”绣出城市新画卷
  漫步在黄龙县城的石堡川河畔,新建成的“爱情桥”在暮色中流光溢彩,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新晋地标。这座饱含三生三世爱情寓意的便民桥,不仅连通了健身步道与对岸居民区,更成为黄龙县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生动注脚。
  在南河滩片区,曾经泥泞的巷道已蜕变为青砖黛瓦的文化街区。“以前一下雨就积水,现在不仅雨水排得快,污水不乱流,而且小区环境焕然一新,住着舒心多了。”居民任正民细数着家门口的变化。如今的南河滩片区,通过实施排水防涝、外立面改造、管线入地等工程,南河滩片区已成为“景城一体”建设的示范样本。
  距离百米外的步行街停车场,曾经坑洼的地面如今整洁开阔,充电桩与绿植巧妙点缀。“现在停车方便多了,还能顺路在口袋公园歇歇脚。”市民张建平的感受,折射出黄龙县对城市的“精装修”改造,新增的停车位不仅解决了停车难,更通过智慧管理系统实现全时段免费开放。
  城市更新不仅改善硬件,更注重文化传承。在“黄龙胡同”改造中,不仅保留原有街巷肌理,还通过增设文化墙,让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和谐共生。“这些老物件记载着黄龙的变迁,改造后既美观又有温度。”县住建局副局长丁震介绍,通过“微改造、精装修”,这座小城正实现从“面子”到“里子”的全方位升级。
  “多村示范”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走进圪台乡苜渠村的“板凳议事厅”,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正热烈地讨论着今年中蜂养殖的发展规划。“通过发展中蜂养殖和中药材种植,我家去年增收了不少,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村民刘大叔满脸笑容地说道。
  苜渠村的“板凳会”作为基层治理的新范式,不仅有效提升了村庄的治理水平,还带动了产业发展。同时,通过修订村规民约、评选“苜渠好人榜”,村子实现了人居环境全域整治。
  在界头庙镇,“村民议事协商”机制让每一位村民都成为了村级事务治理的参与者。“以前村里的事感觉跟自己关系不大,现在通过这个机制,我们都能参与讨论、提意见,感觉自己真正成了村子的主人。”村民赵大姐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黄龙县坚持以德治村为抓手,严格落实“一约四会”制度,规范执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创新推进婚俗改革。石堡镇村民李斌说:“现在村里婚丧嫁娶都简办新办,人情负担减轻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了。”在这样的氛围下,文明乡风逐渐形成,共治共享的和谐氛围愈发浓厚。
  此外,各村还深挖地域文化,打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场馆和旅游项目。白马滩镇神玉村的印象圪崂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里,游客们穿梭其中,体验着蜂蜜的酿造过程,感受着乡村的甜蜜气息。瓦子街镇偏石村则修复了古寨风貌,发展起研学旅游,让古老的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从乡村到城市,黄龙县起笔宜居宜业,走笔城市更新,落笔生态文明,城乡正经历着蝶变,书写着城市有机更新的全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