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6日
元·修渠惠民的城固县尹蒲庸
  蒲庸,字时中,陕西延安甘泉县温泉都留西里(即道佐铺,今道镇)人,生卒不详。元至正五年(1345),以州县学官应乙酉科会试,高中进士。至正七年(1347)六月,任城固县尹。在任期间,“忧民之忧,利民之利”,以重修低坝拦河灌溉工程“五门堰”,为百姓所称颂,在斗山之麓为其建立生祠,雕塑坐像,常年供奉。后官至御史中丞。城固士子贾申立又作《五门堰碑记》勒之于石。
  蒲庸出生于书香之家,世代业儒。进士及第年份方志均言为“元至正间”,两年后,蒲庸外任城固县尹。
  城固县城北三十里橘园镇东隅湑水河西岸,有一条创建于公元7年(西汉居摄二年)的灌溉渠,每年夏秋暴雨,洪水常将木构的引渠冲垮,严重影响水稻收成。至正七年(1347)八月,蒲庸刚刚上任,五门堰又无故崩塌,百姓不安。县尹蒲庸力排众议,命令管理五门堰的堰长召集铁匠,锻造器具,开山取石,将木构引渠改为石渠。“经始是岁之秋,功成于戊子之春仲”。当年秋季工程开工,至正八年仲春雨季到来之前竣工,修成长十八丈、宽一丈一尺、“深四仞”(每仞七八尺,四仞约合三丈)的石渠,又在渠首并列五洞进水,号为五门堰,保证了四万余亩农田的灌溉之需。“民图一报,无所措施,乃为立祠,绘其坐容,惟旦夕瞻仰而伸敬焉”。在任数年“公平正大,境宇一新,以宣化抚民,兴利除害为务,但可为者,不择难易,汲汲焉常若不及”。《城固县志》卷五:“蒲庸,字时中,鄜延人。至正中为邑令,兴利除害,民蒙其惠,为立生祠于斗山之麓。”由于政绩卓著,升任察罕脑儿元帅。
  察罕脑(淖)儿城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境内毛乌素大沙漠南缘,兴建于至元十九年至二十年(1282—1283),为元宗室世袭“安西王”(驻西安)辖地,置元帅府,鄂尔多斯高原行政、军事、经济、交通枢纽和大型马场所在地,东距横山九十里,亦为陕西与内蒙古交界处的军事重镇。蒲庸以德才俱佳,出镇察罕脑(淖)儿城,后入朝,任御史中丞。履职时间均不详。致仕归乡后卒于家,安厝于温泉都留西里阳山之麓寺沟河,尚存陵前石马一对,收藏于甘泉县博物馆。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