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气,嘉庆《延安府志》记载甚略,明清《延绥镇志》有其小传,亦略而不详。唯出土之《明故钦赐祭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敕总督南京粮储钟山杨公墓志铭》叙事较为周详。
杨宗气,字子正,号钟山,生于正德九年。杨宗气暨夫人墓志盖(1514),卒于隆庆四年(1570)。祖籍湖州(今浙江湖州市),其五世祖杨春以从明成祖大战白沟河之功,授陕西延安卫指挥使,遂世居延安。高祖杨恺、曾祖杨信世袭都指挥使,可谓世代缨簪,蔚为望族。祖父杨聪,幼习儒学,以贡生身份出任福山县丞。父亲杨时遇,儒业无成,教子课读。
杨宗气“读书通经史百家言,为文章颇有奇气,材名英英大振”。嘉靖十九年(1540),考中乡试举人,第二年荣登进士榜,步入仕途,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工科给事中、都给事中。虽为文官,但深谙先祖武学家传,“尝上书陈经略边陲五事,俱切中要领。先皇帝嘉其言,是行
之,至今称便”。在工科都给事中任内,督修京师城,杜绝贪腐浪费,受到嘉靖皇帝赏赐,“朝之贤士大夫乃亦因是重公”,徙任刑科都给事中。嘉靖二十九年(1550),三十六岁时升任山东左参政,“昭疑狱,滞持讼,并言析其隐,往往人称曰神明”,赈济历城灾民,所活数千人,不久转任山东按察使,嘉靖四十年(1561),曾奉诏祀告东岳泰山。山东任满,徙官山西右布政使。嘉靖四十二年(1563)六月,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提督三关请扣民壮银充兵饷。在山西任上励精图治,整顿边备,抗击鞑靼,缉盗安民,政绩卓著,尤其关注文化教育建设,悉心编撰《山西通志》,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刊刻行世,计三十二卷,体例完备,资料宏富,后人评价此志“不俚不略,不滥不夸”“记录质实而文义简确”。该志书中关于陨石的记载,为我国历史文献中最为详细记录。在《艺文》卷中,著录山西文献450种之多,是山西最早的地方文献书目之一。他并在《序言》中,阐述了方志的意义和编纂方法:“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编纂志书要“实录直书”。他的这些修志主张,后为历代修志所遵循,其原则方法沿用至今。这也是延安人对地方志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贡献。
嘉靖四十三年,杨宗气擢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南京粮储。第二年蒙冤免官,不久昭雪,乃辞官回乡。“明年春,吏坐山西边事,连及公,免归。已而验问,尽得公治边有功状,方蒙旨听用,而公遂告终矣。”“晚岁居家,居益恂恂,尚恬雅闭门,谢宾客,远人事,日惟课诸子”。隆庆四年卒于延安家中,皇帝震悼,诏命祭营丧事,以示褒奖。为其撰墓志者为吏部尚书西蜀陈以勤,书丹者为南京吏部尚书两京国子监祭酒关中王用宾,篆盖者系兵部尚书奉敕总督山西等处军务河中王宗古,均为当时军政大员。
杨宗气文武兼备,不但通晓经史,喜好文章,还长于边事,为延安明代进士及第之佼佼者。达则兼善天下,穷则闭门谢客,课书训子。今有两首诗作留存。
其一 七言绝句
霍镇巍巍四望雄,圣皇遐寿万年同,不缘祀事荣奔命,名胜何因一寄踪。
其二 七言绝句
一叶飘萍万里身,儒冠无处不栖尘。漫思海岱题诗日,犹是当年未老人。
杨宗气有三子,“皆咸笃于学,能世其家”,并与鄜延世宦联姻。长子应丙,举人出身,娶长史刘儒之女;次子应丁,贡生出身,娶四川参政鄜州宋宜之女;幼子应庚,聘监生艾希渊之女。长孙杨坦,聘总兵萧文奎之女;次孙杨培,聘佥事艾祀之女;幼孙杨垣,聘举人李正春之女。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