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毕醒世在翻阅资料 记者 赵合欢 摄 记者 谢丹丹 忽弋琛
你是否好奇清末民初的延安,是一片怎样的天地?又是否曾在脑海中无数次勾勒过那段风云变幻的红色革命岁月?那激昂振奋的《黄河大合唱》,究竟在何处诞生?改变历史进程的永坪会师,又于何时何地震撼上演?
…………
历史沉默不语,照片却娓娓道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照相馆的身影悄然出现在陕北的一些县城。与此同时,众多外国传教士、科考工作者、旅行家以及专业摄影师怀揣相机踏上中国大地,他们的镜头对准清末民初的延安,将社会的各个角落一一捕捉,这些影像化为珍贵的历史记忆,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然而当我们试图用这些珍贵图片还原历史的时候,却发现由于缺乏真实的解读,很多图片出现了滥用、错解、错配等问题。这不仅使其无法真实佐证历史,反而让事实陷入一个又一个迷雾之中。好在,研究延安近现代史的学者毕醒世站了出来。数十年来,他长途跋涉,追根溯源,搜集、整理、研究,耗费了巨大的精力,通过延安市政协文史委研究平台,在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老照片中的延安》,详细解读了一批未见、罕见,或者不知其所以然的延安老照片,并揭开了很多延安历史的细节。
抽丝剥茧,寻找历史真相
书写历史,文字与图像就恰似交织其中的经纬,共同编织出往昔岁月的鲜活模样。《老照片中的延安》正是这样一部以图像为笔触,描绘延安往昔的著作。它以独特的编排架构,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全书共分四部分,每一部分都像是一把钥匙,解锁着延安不同层面的历史记忆。其中,第一部分“新旧照片对比”,不仅展示了延安的全景变化,还记录了街景、建筑、人物等细节,承载着延安人民的集体记忆。读者通过这些照片,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百年前的延安,又通过新旧照片的对比,让读者也能感受到时代赋予延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本书的后三部分,主要是挖掘老照片背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
1938年11月20日,日军首次轰炸延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然而网络上却有人谣传,共产党“消极抗日”“日机没有轰炸延安”等。《老照片中的延安》中有一篇《日本人航拍延安大轰炸》里面刊登了大量来自日本报纸、杂志上刊登的日军轰炸延安的照片和报道。这些如铁般的证据不仅还原了历史的真相,有力回击了谣言,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
1938年3月27日,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在延安陕北公学大操场公开审判汉奸、日本特务吉思恭,旁听群众达8000余人。如此大规模的审判,在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审判史上是少见的。毕醒世在抗战时期上海出版的《大美画报》上获得此公审大会的照片后,查阅史料发现,当时的报道与如今一些著述的说法在关键点上有很大的不同。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吉思恭是跑到延安来刺探情报时被抓的!毕醒世对《新中华报》和《抗战文艺》等史料进行梳理时,发现吉思恭其实是在西安被抓的。吉思恭在行骗两个准备投奔延安的女青年时,编了很多谎言,把人骗到其他地方。被骗人向八路军办事处报告后,由西安行营查缉,别动队将吉思恭抓获,并送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然后转送到延安公开审理。
在《老照片中的延安》中,类似澄清历史真相的篇章还有很多。比如,1937年美国记者福尔曼拍摄的红军官兵为什么穿着日式军服?为什么延河大桥的说法是错误的?
“从一个视角来看,照片所表现的历史比文字记录的历史更为真实。当然照片所表现的历史更加需要鉴别与认识,因为照片上的景象是有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原因等要素的,而大多数遗留下来的历史照片缺少这些要素。正因为如此,我才劳其筋骨,上下求索。”这也是毕醒世出版《老照片中的延安》的初衷。
细枝末节,还原历史现场
《老照片中的延安》中最让人兴奋的,莫过于介绍司慕德《遭遇中国革命》和《辛亥革命前后的延安》这两本书的史料。司慕德是英国浸信会传教士、英国国家地理学会会员,他是最早到延安传教的外国人之一。毕醒世认为,司穆德“绝对是一位外国人中的‘老延安’”“没有人比司慕德在延安居住时间更长”“他是详实记录延安历史的人”。
由于延安的特殊地理环境,有关清末民初延安地区的历史文献少之又少,司慕德对延安的研读与观察,极大地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缺。他以自己是第一位真正住在延安府的欧洲人而感到骄傲,他说:“我的妻子,是陕北见到的第一位外国妇女;我的孩子,是第一个出生在陕北的欧洲孩子……”毕醒世从司慕德的书籍和照片中,发现了过去延安街道的走向与现在的差异,提供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以及辛亥革命对延安产生影响的第一手资料,证明了延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马海德是第一个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他早在1936年就来到了延安,并先后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共产党,活跃于陕甘宁边区,成为红军的卫生部顾问,为红军和当地群众提供医疗服务。《老照片中的延安》中有关马海德与马家窑洞的文章通过“吸奶器”“两个大鼻子是邻居”“两个家庭的悲欢离合”等故事,写出了马海德与延安民众建立起的深厚友谊。
党中央进驻延安城后,马海德、李德及到延安采访的史沫特莱、海伦·斯诺等外国友人住在了凤凰山上的马家窑院。毕醒世儿时就听说了这件事。几十年过后,毕醒世找到马家窑院主人的孙子马兴旺采访,结果收获满满,还看到了马海德夫人苏菲送给马家儿媳妇的“吸奶器”。为了丰富这段历史,毕醒世直奔北京,到马海德家采访了苏菲!随后,毕醒世研读了有关这段历史的大量史料。《马海德与马家窑院》最先刊登于《老照片》杂志,并由中作协《作家文摘》转发(2021年6月4日)。
关于“延安发电厂建设”“延安大桥建设始末”“延惠渠建设”“西延铁路建成通车”等延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的历史,本书中也有珍贵的照片和文字给予还原,读来让人有亲临现场的感觉。
重要发现,填补研究空白
中国工农红军长达两年的长征中,共有8次会师,1935年9月的延安永坪会师是第4次。然而,会师到底在永坪镇哪个位置和具体是哪一天。毕醒世通过研究刊登在美国《生活》周刊上的永坪会师的红军官兵与石油井架合影的照片,及斯诺英文版《红星照耀中国》使用过的永坪会师的其他照片,研读大量文字史料,在永坪镇实地考察,并通过无人机拍摄辨认会师合影照中的山体,还原了1935年9月16日,红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9月17日,中共西北工委和中共鄂豫陕省委联席会议决定成立红十五军团;9月18日,召开军民庆祝胜利会师和红十五军团成立,暨纪念“九一八”事变四周年大会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细节。
很多人都知道鲁艺旧址在延安桥儿沟,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是它的第二处校址。1938年初春,鲁艺在延安城北门外文庙废墟西边山坡上的土窑洞中安营扎寨,办了一年多的学。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延安颂》实际是在这里诞生的,许多著名的文艺人才都在这里住过。也是在这里,奠定了鲁艺“培养新的抗战艺术干部、发扬民族形式的大众化艺术”的教育方针……一张珍贵的“延安城北门外鲁迅艺术学院的指引牌”照片就是最好的证明。
史沫特莱是党中央、中央军委、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进驻延安城后最早来到延安采访的外国记者。大家都知道她写了许多有关延安的文字报道,但并不知道她也拍过延安的照片!毕醒世发现,德国一家杂志刊登了她整整两个版关于延安、关于红军的照片。可以说,这是首次发现,并在公开出版的中国图书《老照片中的延安》中首次刊登史沫特莱报道延安的照片。
对延安的历史人物,《老照片中的延安》中也有多位展示。他们或在历史的关键点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或通过报道他们揭示了延安人的奉献精神。吴满有,首创变工队,是延安最大的劳动英雄;毕光斗,为中西医结合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医中药事业的扛鼎人物之一;侯生福,是我国登山运动员第二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中的唯一的汉族运动员;李新安,把苹果引进到延安栽植的第一人,被称为洛川苹果之父;张君舍,延安的邢燕子,延安地区城市知青插队第一人……
毕醒世通过对老照片中所潜藏的历史的研究,一项项重大发现呈现于世人,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不仅填补了延安历史研究的一些空白,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和参考。
故土情深,讲述延安故事
“延安,是刻在我骨子里的,这种感情我无法用言语描述。”毕醒世说这句话时,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延安人,他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源于他对延安历史的热爱,更源于他对家乡的责任感。
对延安历史的好奇与敬畏,始于他1980年读到斯诺的《西行漫记》时。1989年,在延安地委宣传部工作的他,决定调到延安报社,当一名普通记者,以便写一本当地人讲述的长征到达延安的红军的书。虽然后来他南下广东,还是在报社当记者,但对延安的思念与热爱从未消退。他大量阅读延安史料,尤其是对老照片背后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发现,老照片中蕴含着用文字难以表现的历史,尤其是延安时期的珍贵老照片,幸存下来的寥寥无几,但历史价值却更高。
“老照片能够保存下来是非常艰难的。”毕醒世感慨,他家曾有一张20世纪30年代初的大合影,背景是延安清凉山,爷爷曾洗印了很多张,分发给延安城里的毕氏家族的每家每户,但经过历次运动,这张照片早已无影无踪了。正是这种遗憾,促使他开始系统地搜集、研究,保护性地收藏延安老照片。
毕醒世每天的必修课中,有一项活动是在几个专业收藏售卖“纸品”的网站上逛一逛,有看准的有关延安历史的图文资料就直接买下来;是拍卖品的,他也频频出价,等待“落锤”。经常光顾老书店、古玩市场,甚至拜托国外的朋友,购买有关延安史料那就是常事了。他的书架上堆满了各种历史书籍和老照片,这些资料成为他写作的重要基础。尽管投入了大量时间和金钱,但他从未后悔。他说:“解决了吃喝拉撒问题后,总要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多作贡献。”
实地考察、采访当事人也是他研究延安历史的重要工作。我们从《老照片中的延安》可以看出,许多篇文章中都穿插了他考察与采访中得来的重要实证材料和亲历者的见证资料。
2015年8月,他搜集到的日本人拍摄的日机轰炸延安的老照片,由延安市政协主办,在延安凤凰广场展出。这一活动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宣传效果扩散到全国,乃至国外。
2017年,他从广东《河源日报》社退休后,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从事延安历史研究与写作工作了。他与延安市政协文史委主任曹树蓬探讨,可否利用自己搜集到的延安老照片,写一本“以图证史”的书?这一思路得到曹树蓬的认可,报请主席班子会研究后,“老照片背后的延安百年”出书项目于2018年立项。
“作者通过老照片来探寻延安的历史,通过文字资料来解释老照片所定格的延安史实。其所选中的大多为大众未见或少见的老照片。即便是常见的老照片,作者也通过实地调查研究,采用多种史料、多方说法探究其背后的精彩往事。”延安市政协主席杨光远说,《老照片中的延安》的出版还原了一个真实、立体的延安,展现了革命圣地在过去百年间的沧桑巨变,传承了优秀文化,凝聚了奋斗激情。
《老照片中的延安》不仅通过照片展示了延安的历史变迁,还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考证,揭示了照片背后的故事和细节。这些照片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历史的讲述者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我们带回到那个充满激情和奋斗的年代,让我们更加深情地感受延安的历史文化深厚和延安精神力量的强大。
(本版部分历史资料照片由毕醒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