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黄龙县紧扣农时,以科技赋能、生态优先、产业协同为旋律,奏响春耕“变奏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科技“智”援
春耕插上机械化翅膀
走进黄龙县圪台乡庄科蔬菜育苗基地,自动化育苗生产线正有序运转,工人们熟练地操控设备,拌料、装盘、点种、摆盘一气呵成。
庄科蔬菜育苗基地负责人吴建军一边指导工人操作,一边叮嘱:“搅拌基质时要控制好湿度,调节点籽设备时也要注意深度,否则会影响出苗率。”
据圪台乡人大主席严俊介绍,乡里去年新建了一座3200平方米的智能化温室育苗大棚,总投资300余万元。当前,第一茬臻绿和中甘十五蔬菜苗培育工作正在进行,每茬可育苗300余万株,现已完成200余万株。
蔬菜产业是圪台乡的主导产业,两个育苗大棚一年可培育四茬,总育苗量达2000余万株,预计全乡今年蔬菜种植面积5500余亩。
此外,基地还配备了智能灌溉和自动控温系统,借助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工作人员通过智能操控面板就能调控育苗机,实时掌握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情况,一旦出现异常,系统会及时报警。科技让蔬菜育苗告别靠天吃饭的历史,走向精准高效的现代化之路,为春耕提供了充足的优质种苗。
生态赋能
铺就绿色春耕路
春耕时节,黄龙县瓦子街镇创新推广循环农业模式,将食用菌废弃菌棒与油料残渣变废为宝,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新路径。
在张宪食用菌生产基地,废弃菌棒迎来“华丽转身”。村民把去年冬天废弃的平菇菌棒集中堆放在田间地头,利用当地昼夜温差大的特点,用塑料布覆盖保持温度,每隔几天掀开透气。经过两三个月的自然发酵,菌棒腐熟,变成了优质有机肥。
食用菌基地负责人张新锋介绍道:“这种方法效果很好,能让菌棒充分发酵。”与此同时,镇上的榨油坊将黄芥油料、油菜籽饼等残渣收集起来发酵,制成“菌渣油饼肥”,农业废弃物“转身”成了“金疙瘩”。目前,瓦子街镇已有600多亩农田用上了这种绿色环保的“生态肥料”,改善了土壤质量,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
产业协同
激活乡村振兴潮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黄龙县白马滩镇依托自身丰富的生态资源,围绕优势特色产业,运用“链式思维”,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白马滩镇以“产业牵引型”联村党组织为引领,通过“三解决三整合”措施,建成了黄龙山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工厂店”。
每到核桃、中药材丰收季,白马滩镇7个行政村的经济合作社便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统一收购农副产品,入库冷藏后错峰销售,减少中间环节,有效提升了产品价值,让村集体经济收益更多地惠及群众。
神玉村村民唐成松高兴地说:“有了这个加工厂,再也不用担心核桃卖不出去、价格低了。集散中心联合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在各村设立收购点,高价收购青皮核桃,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农产品深加工是打通农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近年来,白马滩镇紧扣全县“4+X”产业布局,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形成了集储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链,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如今,黄龙县的田野里,传统农业与创新理念激情碰撞,焕发出无限生机。展望未来,黄龙县将继续以创新驱动为笔、生态优先为墨、产业兴旺为纸,描绘独具特色、硕果累累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