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02日
“乡音里长满故事·重温与总书记在一起的温暖时刻”之二
吃得好了 过得好了
记者 贺秋平 李星棋 雷荣 通讯员 刘鹏飞
  春日的陕北乡村,家家户户饭菜飘香,丝丝缕缕的农家味道,弥漫在黄土地的山峁沟壑间。
  2015年2月,早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阔别多年的梁家河,见到“小伙伴”,细细询问大家的光景:日子过得怎样?能吃上大米吗?常有肉吃吗?……
  乡亲们吃得饱不饱,吃得好不好,始终是乡音里最质朴的牵挂。
  当年“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的愿望早已实现,曾经想破了天儿想到的心愿,已是大家过着的平平常常的日子。如今,“吃得好了,过得好了”,乡亲们的饭碗更加丰盛,光景越发殷实。
  阳光穿透云层,照耀在窗明几净的窑洞里,暖意融融。
  灶台前,李凤梅利索地张罗着午饭,白面馒头、大烩菜、豆钱钱饭……刚出锅的农家饭冒出腾腾热气。
  端起碗筷,石春阳又想起那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昔日一起生产劳动的“小伙伴”难得围坐在一起吃饭,第一口也是暖乎乎的豆钱钱饭,炖羊肉、蒸南瓜、酸菜……吃得那叫一个香!
  十年了,黄土地的思念愈发浓烈,那一声声亲切的欢呼犹在耳畔。
  “哎,随娃!”当年在村口,习近平总书记老远就认出了跑在人群中的石春阳。话音未落,两个人的手就紧紧握在了一起。
  收入靠什么?平时吃些什么?老人好吗?孩子们都在做什么?……亲人见了亲人面,知心的话儿拉不完。乡道上、坝地旁、窑洞里……满是深深的关切与牵挂。
  “现在光景过好了,平时吃的是白馍、白面,大米和肉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吃。”听到乡亲们的回答,习近平总书记露出舒心的微笑。
  是呀,当年黄土地的日子苦,乡亲们总是饿着肚子,吃糠咽菜,艰难度日。如今的光景好了,村里有了产业,人人有了营生,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怎能不令人高兴!
  “离开梁家河多少年了,很多人、很多事他都一直记着,关心村子的发展、乡亲们的生活,还是当年那股子热乎劲儿。”石春阳吃着饭,回忆着,感慨着:“近平心里始终装着我们。”
  天气暖和了些。77岁的巩政福和老伴儿刘瑞莲又从梁家河小区回到了村里。
  “村里红火、热闹,住着也舒服。”刘瑞莲忙着烧炕、拾掇窑,巩政福将墙上那张老照片取下来擦了又擦。“这是我们当时一起送近平上学时照的,都过去50年啦!”记忆涌上心头,巩政福的声音微微颤抖。
  “张儿(巩政福小名),你‘有肚子没嘴嘴’……”
  “争气儿(刘瑞莲小名),家里都好吗?”
  从1975年到2015年,整整40年没见了。“当时远远地看见就叫出了我的小名,咋能不让人激动么。”十年了,每每想起,刘瑞莲都眼眶发热。
  年跟前了,习近平总书记还出钱给乡亲们采办了米、面、油、肉等年货,家家都有。“我当时做了小炒肉、饺子馅,那年孩子们都回来过年了,一家人可是吃美了。”刘瑞莲心里乐滋滋的。
  年轻时的刘瑞莲是缝纫社的社员,为了多挣工分常常熬夜赶活儿。如今,儿女们都成家立业,72岁的她又操起了“老本行”,纯手工做的布老虎色彩鲜艳、惟妙惟肖,很受游客喜爱,售卖后还可以贴补些家用。 
  “如今日子过好了,我们都上年纪了,就是要吃好喝好,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农家小院里阳光温暖,幸福在心间流淌。
  临近清明,木军塬、踼牛峁山花次第绽放,春意盎然。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停车,深情地望着这里的山山峁峁。
  “当年一起上山劳动,把村里的峁梁沟岔都跑遍了,现在还时常想起那些饿肚子的苦日子。”梁玉金记得清楚,从城里来的知青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满年四季吃糠窝头、就酸菜,有点油水都要留到过年过节吃。
  当年插队时,陕北的艰苦生活给习近平留下了深刻印象。当选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着乡亲们打淤地坝、办铁业社、发展沼气……千方百计“让大家生活好起来”。
  “正是因为了解农村生活苦,后来每次再见面时,他都要仔细询问乡亲们吃得好不好,关心大家的生活。”那些细微的关怀温暖着梁玉金的心窝。
  即便远在大洋彼岸,讲起梁家河的故事,乡音里依然满含牵挂。“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
  时光荏苒,乡土巨变。
  梁家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梁玉金的光景也日新月异:住进了干净整洁的新楼房,考取了驾照开车“上下班”,特产店生意越来越好,快递通村生活越来越便利……当然吃肉早已不成问题。
  “我们这代人经历过苦日子,现在生活好得不能再好了。”梁玉金话语间难掩幸福。“今年春节,我们准备了年茶饭,儿子买回了进口水果,女儿带回来海鲜,我们的餐桌上更加丰盛了……”
  可那萦绕在舌尖上的味道,始终难以忘怀。
  2022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塞区南沟村与老乡们拉家常。酸菜、麻汤饭、油圐圙、黄米馍馍、扁食(饺子)、“八大碗”……脱口而出的陕北美食,让在场的高仲生倍感亲切。
  “总书记对咱陕北的情况很了解,说的也都是咱陕北话,很接地气,心里感觉就是个亲!”回忆到激动处,高仲生提高了嗓门。
  听闻乡亲们家家都有了“八大碗”,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地说:“‘八大碗’过去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可以吃,现在大家都能吃到了,说明你们吃得好了,过得好了。”
  “以前日子非常恓惶,就盼着村里谁家‘过事情’,可以美美地‘吃八碗’,白花花的肉片真是香呀。”浓浓的乡音勾起了高仲生的回忆。
  南沟村在变,老高的日子也在变。
  “现在光景好了,‘八大碗’也不稀罕了,想吃了自己做或者买,都很方便。我们年龄大了,反而吃些杂粮、吃点清淡的更舒坦。”老高乐呵呵地说道:“孩子们都成家了,生活没负担,我今年计划将果园全部更换为新品种,再多攒点儿养老钱。”
  从吃得上、吃得饱到吃得好,小小饭碗,盛满了生活的柴米油盐、酸甜苦辣,深深映刻着人民群众的幸福光景,折射着时代的发展变迁。
  绵延的黄土地,绵延的乡土情。面对围拢上来的乡亲们,习近平总书记擘画下新的美好图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广袤的黄土地,热烈的黄土地,正在奋进,正在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