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奎(1486—1549),字应光,号蒲山,生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十一月十三日,卒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十一月六日,享寿六十四岁,洛川县烂柯山南麓柏坡村人(今属黄龙县)。《正德十二年进士登科录》载:“张文奎,贯陕西延安府鄜州洛川县,民籍。县学生。治《易经》。字应光。行二,年三十二,十一月十三日生。曾祖福。祖贵,赠兵马司副指挥。父郁,通判。前母缑氏,赠孺人;母任氏,封孺人。具庆下。兄文翼。弟文璧、文献、文衡。娶王氏。陕西乡试第六十五名,会试第一百十九名。”明清省、府、县志亦均有载,惜《明史》无传。20世纪90年代,其墓地被盗,有张文奎及其生母任氏墓志铭出土,现存于黄龙县博物馆,详细记载张文奎家世和生平事迹,弥补了史志缺漏与不足。
张文奎祖籍山西五台,后迁河南灵室。元朝末年中原动荡不安,其五世祖张善始迁洛川。明代其祖父张贵,为兵马副指挥。父张郁,监生出身,弘治十七年(1504),任南城兵马副指挥。正德十五年(1520)擢任山西保德州知州,次年,病逝于任所,享年六十二岁。有子五人,文翼、文壁、文献、文斋(一作文衡)。文奎行二,自幼聪明过人,“年十二能文”,幼年即考中秀才,经历年学官考核,均名列第一。正德十一年(1516)三十岁时考中举人,第二年,考中丁丑科进士,从此,沉浮宦海三十余年,从中央到地方,历任显官要职,政绩卓著。
正德十二年(1517),张文奎刚中进士,即选在吏部试政实习。正德十四年(1519),授刑部广东司主事,分理广东省刑事。嘉靖初年,历迁刑部江西司、贵州司员外郎,官居从五品。在刑部期间,张文奎“躬耕听断,据法原情,不挠权势,不侮寡弱”,以公明正直著称,深得上司赏识,保举其升任掌管地方刑名司法的按察使。从嘉靖六年(1527)张文奎任四川按察司佥事起,直到嘉靖二十六年(1547),二十年间历任山西、湖广、江西等省按察司佥事、按察使和执掌一省民政的布政副使、布政使。在任四川按察司佥事期间(1527—1529),西南三省不时发生饥荒,张文奎经常赈灾,足迹遍及四川、云南、贵州,“至皆再三,从不以艰苦避适。”他对川、滇、贵少数民族安抚赐赈,“公理其事,亲涉夷境,谕以革流复生事宜,夷民归化”。他刚直不阿,严厉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有个高官谪居四川,家人和部下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张文奎不畏权势,将其属下绳之以法,招致流言蜚语中伤诬陷。嘉靖八年(1529)被降为山西按察司督理屯田。虽身处逆境,他仍不改耿直忠正之性。有个叫鲁某的官员横行不法,“违例占种,人不敢诘”,他也奏请朝廷,严惩不贷,屯垦之政一时肃然。不久,他又以贤能被授予兼离石、隰州等地兵丁武备事宜。
嘉靖十二年(1533),张文奎晋升四川布政司左参议。当时,他曾经打击过的那个高官又官复原职,担任四川巡抚,张文奎只得上书朝廷申请回避,获准“暂归田里”。嘉靖十六年(1537),又被降一级起用,任四川泸州府同知,即知府的副职。他革除无所事事的官场旧习,“力政不怠,垦荒复逋,郡乃大治”。次年,又升任湖广按察司佥事。
嘉靖十八年(1539),嘉靖皇帝南巡兴都,张文奎时来运转,他负责的“除道建航,供备行宫所事”,受到皇帝赏识,“赐衣二袭,白金三铤”。这年,章圣皇太后归葬显陵,张文奎沿途护送,因“川途无警,奠献如制”“道途事集而民不扰使者”,受到皇帝嘉奖,荣赐衣一袭,白金二铤,晋封二品正奉大夫,妻子也被封为五品宜人的诰命夫人。次年(1540),晋升江西按察司副使,主管清理军务兼理驿传事宜。在任两年,弹劾查办了贪赃枉法的指挥使罗、蒋二人,平息了易盛领导的白莲教起义。嘉靖二十一年(1542),以功升任四川布政司参政,主管粮储事项。次年又视察州县库役之供应,免除了四川西部运输钱粮的劳役,“抚字寓仁于政,民爱畏焉。”嘉靖二十三年(1544),任江西按察副使,二次赴江西任职。“先政在民,民见公至,欣迎载道”,在任一年“持宪不阿,真肃有道,宪度改观”。晋升江西右布政使,不久,又调任山西左布政使,为三品大员。在任两年间,银粮仓储,革除贪污,“不通请遏,不事奉迎”,廉洁愈厉,因而不被上司喜欢,“久居不迁”。嘉靖二十六年(1547),因母丧而辞官归家守孝。第二年秋,皇帝以他廉节守职,不负圣命,第三次给予褒奖,赏白金一锭,升为大理寺评事,略同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官居从三品。嘉靖二十八年冬(1549),未等守孝期满赴任,不久卒于家中。
张文奎居官三十多年,历事正德、嘉靖二帝,事嘉靖最久,达二十九年。在宦海生涯中,除担任布政司参政、布政副使、布政使及州府同知近十年外,主要担任主管司法监察纠劾的刑部主事、员外郎、按察副使、按察使等职务,最后直至被任为大理寺评事,可以说一生都和司法与检察打交道。他清正廉明,“历宦既久,廉节愈厉,唯携二童侍行”。一生“性沉毅而慈仁,遇事不退,侍物不刻,故论者谓其有仁者之勇”。他刚直不阿,“志存经济,用不钧枢”,立志治国济民,不会搞平衡、拉关系,也曾几起几落,郁郁不得志。晚年“好神仙修炼,自谓有得,恒以仙官自况”。退隐以后,自甘淡泊。自知大限将至,乃从容“沐浴正冠,奄然而逝矣”。离世后,其同年友好疏请刑部和吏部“请铭状载”,评价表彰其生平事迹。由保定巡抚许宗鲁撰文,吏部侍郎、前宁夏巡抚王宜阳书丹,吏部右侍郎、前国子监祭酒王用宾篆额,显宦大员合作墓志,嘉靖二十九年(1550)葬于其家乡柏坡蒲山南麓。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