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籍进士见于史志记载者,始于唐末五代后梁高万兴(其居地与祖茔原隶属甘泉县,民国时期划归今宝塔区),宋金时期鲜见,元末有城固县县尹蒲庸,明代州学、县学、书院大兴,科第中式者不乏其人,而以父子进士石莹玉、石之玫宦籍最显。旧时甘泉城内曾建有“父子进士坊”以显荣耀。
石莹玉(1603—?),字昆冈,甘泉县临镇东作里(约在临镇东境,今属宝塔区)人。其父石天缙,儒生。“富而好义,天启、崇祯间,代赔里中丁差,赈恤贫病。”名入《县志·孝义》之列。教子成才,以其子莹玉而贵,赐赠知县之衔。莹玉出生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幼习儒业,尤以《易经》见长,名冠一时。天启七年(1627),时年二十五岁,考中丁卯科乡试第十八名举人。但科场不顺,时近不惑之年,方中崇祯十三年(1640)庚辰科会试第二百九十七名、三甲第七十名进士,即在户部实习政务,名为户部观政。半年后,授山西曲沃县知县。为官清操自律,爱民如子,政声颇佳。任满入京,擢任兵部车驾司主事,掌管函簿、仪仗、禁卫、驿传、邮符等事,官秩正五品。
崇祯十七年(1644),石莹玉眼见明廷大厦将倾,国事日非,遂心灰意冷,遂拂袖归乡。“躭情山水,训子与族子,多显者。年七十余,卒。莹玉事亲孝,抚孤侄如己子。岁祲赈荒,人咸德之。祀乡贤。”石莹玉卒年不详,考之其子之玫顺治十八年(1661)七月,享年虚龄六十岁,卜葬于甘泉县东一百九十里觉德庄(在宝塔区临镇东,今仍其名)。乾隆《甘泉县志·古迹》:“兵部车驾司主事石莹玉、福建福州知府石之玫父子墓,在县东一百九十里觉德庄。”
石氏子孙皆以儒业博取功名,或进士及第而官,或以贡生出仕。长子石之瑗(同治《湘乡县志》卷六作“之琼”),以拔贡出任湖北大冶知县。次子石之玫,进士出身,官至福州知府。之玫长子冀泰,灵州儒学训导(未赴任),季子石泰岁选贡生。冀泰之子京鼎,亦为岁选贡生。书香世宦之家,绵延四五代。其族人石天爵,河南府儒学训导。石之瑛,拔贡,宁海知县。石之璠,县丞。石玹,顺庆府儒学教授。甘泉石氏誉为望族实不为过。
石之玫,字温如,莹玉次子,清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科乡试举人,次年连捷戊戌科会试进士。历任湖南湘乡县、江苏睢宁县知县,桃源河务同知兼摄宿桃屯河同知,福建福州府知府,卒于安徽池州(治于今池州市贵池区)淮河支流白洋河河工监理任上。宦历事迹见诸《湘乡县志》《睢宁县志》、康熙《陕西通志》、康熙《延安府志》,尤以乾隆《甘泉县志》记载最为翔实。
石之玫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少年时家境优渥,聪颖异常,读书过目成诵。刚年逾弱冠,即连捷举人、进士。后在工部实习政务(观政)。顺治十七年(1660)三月,出知湖南湘乡县。莅任湘乡之初,就与其长兄、湖北大冶县令之琼(又作之瑗)互相勉励,清白做人,廉洁为政。他身体力行,革除官场陈规陋习、不正之风。同治《湘乡县志》卷六记载,石之玫为官亲民爱民,不摆官威。每升堂理事,大堂台阶之下肃然,胥吏非召不敢擅自进入。百姓则靠近公案,直造座下,叙述所告事由,从而得到秉公而断。他耻于巴结奉迎上司,谢绝请客送礼,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公务闲暇之时,经常与当地士子学人谈诗论文,交流探讨文章得失,读过之文过目不忘,评定指点一语中的,士子莫不奉为人师。在任仅一年半,适遇父亲病故,顺治十八年(1661)七月,循例回家守孝(丁外艰)。守孝三年期满,于康熙三年(1664)起复为睢宁县(今属江苏徐州市)知县。睢宁县地处黄河下游,深受黄河泛滥之害,石之玫莅任后,发现黄泛区有四千余顷土地已经无法耕种,当地百姓依然要负担其地赋税,苦不堪言。康熙五年(1666),他据实奏请朝廷,免除了这六万余亩土地的赋税。“又请捐钱本七千七百余两”赈济灾民,“民庆更生”。流经睢宁的桃源河航道紧连京杭大运河,与这条南北水运大动脉休戚相关,当政为官者尤为悉心治理。乾隆《甘泉县志》载:石之玫“补睢宁,详免沦湖荒地钱粮,民庆更生。睢当黄之冲,堵塞决口,累着劳绩。”在任十二年,关注百姓疾苦,为了维护百姓利益,不惜得罪上司,险些被免职。
大约康熙十四年(1675)被时任安徽巡抚,治河能臣(后任江南河道总督),靳辅举荐为桃源河务同知,同时兼摄宿迁、桃屯河河务。在任“防御险工,清理屯地,均称任使”。朝廷拟擢任河南府(治于今洛阳市)知府,适值母亲去世,归家守孝三年后,起复徽州府(治于安徽歙县)知府。康熙三十一年(1692)徙任福建福州府知府。在福州任上,因为履职失误被免职。时任闽浙总督朱宏祚念其才,奏请朝廷起复留用。不几年,卒于安徽池州白洋河河工监理任上,归葬于甘泉觉德村陵园。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