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佐,字以道,号北原,中部县梨园村人(今黄陵县桥山镇),生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卒于正德十年(1515)。两榜进士及第,历任户部山西司主事,曾两度巡查整治河西屯田、粮储事务,不畏权势,严惩强取豪夺、侵占国家利益的不法之徒,以清正廉洁、执法严明倾誉朝野,惜英年早逝,仅享年三十三岁。其名史志无载,幸有墓志铭出土,其文以见录于撰写者崔铣《崔氏洹词》卷十五,使我们得以了解其家世与生平事迹。
刘以道出身于世家大族,祖辈多出高官显宦。其父刘聪,进士出身,初任太平府(今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佐贰之职推官,后擢升彰德府(今属河南省安阳市)知府,累官至正四品督察院之副佥都御使。嘉庆《中部县志》所载较之墓志更详:“刘聪,字达夫,成化丁未(成化二十二年,1486)进士,授太平府推官,黠吏闻风远窜,在任七年,令行禁止,转太仆寺丞……擢彰德知府……历右佥都御使,巡抚顺天,皆有异绩,祀乡贤,载通志。”有子佐、侃、仁三人,以道乃其长子,昆弟刘侃、刘仁为太学生。刘以道生性聪慧异常,五岁时,适值荒年,有灾民在街头出卖衣服以度饥荒,其大母(祖母)欲以米换衣。以道问:“为何用米换衣服?”祖母说:“为给你穿用。”他哭着说:“灾荒之年,衣服与米哪个重要?如果没米下锅,人之将死,要衣服何用?”小小年纪能讲出这个道理,祖母大为惊异,乡闾誉为神童。
刘聪在太平府任推官七年,弘治七年(1494),转任太仆寺丞,捎书家人赴京团聚。未满十五岁的刘以道奉母暨诸弟北上,随父亲读书。渡黄河时风急浪大,渡船将倾,他叩头祷告“吾愿代吾母暨诸弟死”,风浪愈来愈急,以道将跃身投水,被船工拦住,孝悌感动天地,霎时风平浪静,母子脱险,平安到京。时隔不久,刘聪擢升彰德府(治于今河南安阳市),全家客居彰德。
刘以道在彰德与当地士子相处甚为谦恭,即使后来任职京城,彰德士子至京者,他不问贤鄙,待之如戚。在旧识中,与邵升关系最为密切。正德二年(1507),二人一同考中丁卯科乡试举人。次年,参加礼部会试,皆名落孙山。邵升不到二十岁就中乡试第一名,才华出众,却时运不济,未中进士。有几个势利之徒谄媚权奸太监刘瑾,视邵升为可居奇货,将他推荐给刘瑾,并撺掇将刘瑾的重孙女嫁给邵升。刘以道则寓居京城,师从上蔡(今为河南驻马店市属县)名士李宗伯攻读。“先生闻士才且贤,即倾身下之”。正德五年(庚午,1510)秋,刘瑾失宠被抓,锦衣卫四处抓捕其余党,邵升急奔刘以道寓所,被匿藏数日。有人劝告他说:“你不怕受连累吗?”他回答:“绍君讬(即托)我者以我能活之也。我知道邵升原来并没参与刘瑾的事,如果不辨其是非之原,而轻易背弃朋友,岂是仁者所为!”在他的庇护下,邵升得以免受株连之苦。刘以道在名师李宗伯教育下学业精进,正德六年(1511)高中辛未科进士,授户部山西司主事。
刘以道“以道明敏多才,论事析理不深思而解,敢任事亦不取败”。在户部山西司主事任上,曾两度巡查整治河西屯田、粮秣、钞务诸事,严惩勾结官府,侵夺国家利益的不法之徒。当时,有些权势之徒夺蚀国利,一帮地痞无赖乘机冒名权势仆人敲诈勒索,受害人或畏惧其威势,不敢反驳,往往敲诈得逞。刘以道到河西后,发现两个无赖故伎重演还出言不逊,以道怒声斥责:尔等乃假冒官府家奴,还想得此不义之财!我的职责,就是扶助商贾而壮大国家财政赋税。即使权势之人来,我宁肯拼着乌纱帽也不让国家利益受损,你们这些假冒之徒还想敲诈得逞吗?遂令人将此无赖捆缚于庭堂,杖责数十大板,定罪入狱,于是贪腐权势之流收手,地痞无赖之徒敛迹,时人称快,可谓执法严明,倾誉朝野。
《刘以道墓志铭》的撰写者崔铣,彰德府人,其父崔升曾任延安知府。刘聪任职彰德府时,刘以道曾随父客居彰德,又与崔铣是同郡好友,故对其知之甚深,他为刘以道撰写墓志铭时列举了几个故事,使刘以道正直、孝悌、仁义之形象呼之欲出:年幼时,衣、米之辩者,以显其睿智;年十五护送母、弟赴京,江上遭遇风浪,祈祷愿以身代死,以求母、弟平安者,以表其孝悌;京城求学待试,冒险庇护好友邵升免遭刘瑾株连之祸者,以述其仁义;巡察河西粮秣、钞务,不畏权势,严惩不法奸小者,以彰其忠直。文中鲜见空泛溢美之词,句句含情。书丹者何景明,明代著名学者,河南信阳人,举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授中书舍人,与刘以道同朝做官,后任陕西提学使,曾主持修撰《雍大记》三十六卷,与中部刘佐、刘仕、刘侃、刘仁兄弟私交甚厚,常有诗文唱和。刘以道善文,撰有《北原集》,惜未传世。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