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09日
菌棒加工机械化 生产效率大幅升
    ● 工人正在给菌棒装袋

  本报讯(记者 杜音樵 通讯员 逮玉琴 杜婷)4月6日,记者走进黄龙县瓦子街镇张宪食用菌生产基地,只见基地里一派火热景象,村民正有条不紊地在生产线上作业,伴随着机器轰鸣声,堆积如山的木屑被铲入料斗,一袋袋由菌草、锯末等混合成的原料在机器的输送下完成装袋、封口,形成褐色的菌棒。
  空气中弥漫着木屑与麦麸混合的独特清香,机械轰鸣与笑语欢声交织成产业发展的“交响曲”。
  “过去,我们只能在春季和秋季生产菌棒,30余名工人一年才能生产50万棒。”基地负责人张新锋介绍,“今年我们公司改进销售思路,积极引进先进机械设备,通过自动化制棒,采用智能温控大棚养菌,一年四季均可生产食用菌,现代化的机械作业取代了繁重的人力,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成本也更低了。”
  瓦子街村依托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也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今年第一批我们准备先做10万棒,预计可提供10余个就业岗位。每批菌棒生长周期约6个月、产两茬,‘这一批上架、下一批生产,前一批采摘、后一批出菇’,如此高效的循环生产模式让我觉得有‘钱’景,好日子有盼头。”基地负责人张新锋介绍说。
  “现在家门口就能端稳‘饭碗’。”正在操作灌装设备的张大姐熟练地封口菌袋,笑容里透着满足,“以前我们村主要靠种地和打零工,收入不稳定,自从村里开始发展食用菌产业,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如今,张大姐在基地务工,每天稳定收入150元,同时还能兼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从“靠天吃饭”到“家门口就业”,食用菌产业不仅撑起了村民的“钱袋子”,更点燃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黄龙县瓦子街镇表示,下一步将持续以产业振兴为着力点,推动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让更多农户共享产业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