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11日
在书页间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自小便喜欢看书,家中贫寒,无钱购置,刚好邻家有一些藏书,近水楼台先得月,向同学借书阅读也便成为了我的日常。为避免同学催促,便挤出一切可抽出的时间,如饥似渴地读。夏日炎炎,携一领凉席铺于树下,或立或坐或卧,眼睛酸痛得睁不开时,滴几滴眼药水,又复埋首字里行间。小学时代,竟将四大名著尽数啃下,不识之字,便查那花了一块五毛钱购得的巴掌大的《中华字典》。如此这般,文学的种子便在这贫瘠的土壤里悄然生了根,发了芽。
  中学时代,作文常被老师当作范文示众,这多少增添了我对阅读与写作的信心。现在想来,那些被红笔圈点的词句,不过是少年人真情的流露,却被老师视为具有作家潜质的征兆。师者鼓励也许是我之习作顺其然循其意,然而鼓励之于少年,犹如春风之于嫩芽,甘露之于禾苗,不急不慢,不浓不淡,一切都刚刚好。
  大学时代,自由时间相对多了起来,习惯和兴趣使然,图书馆成了我精神的栖息地和充电站。记得初读《平凡的世界》,那时尚是厚厚一册,黄皮封面,字小如蚁。孙少安、孙少平们挣扎与奋斗的土地恰如我生活的贫瘠乡村,虽时过境迁,但对于当时吃饱穿暖都成奢望的我来说,仍然回忆满满,强烈地冲击着我的肌肉记忆。书中人的苦难与不屈成了我精神的食粮,我像孙少平一样,在频繁的阅读中寻找那一束光。初读稍懂其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近知命之年,回望《平凡的世界》里的故事,仿佛在映照着自己的人生。
  大三时候,系里举办“读书征文月”活动,要求学期末上交一篇读书心得,我当时交了一篇,不料竟然获奖了。全班五人获奖,唯我一个男生。“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这意外的荣誉,作为精神慰藉,更鼓起了我写作的信心和勇气。
  毕业后,我被分配至一所远离县城30余公里的乡镇中学教书。乡镇中学相比于县中,多了宁静,少了喧嚣。周末时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静心安坐桌前写些文字,居然发表了几篇(首)散文诗歌。适逢西部大开发,文从心生,书达性情,我便结合时代大潮与个人扎根教育田园的志向,出版了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题曰《爱到深处不后悔》。后来又陆续出版了三本专著,发表了几十篇文章。后来,兜兜转转换了几所学校,但阅读与写作如影随形,2019年我被推选为市教育作家协会主席,近日又被陕西教育报刊社、《教师报》评选为“全民阅读 教师领航:第三届《教师报》推动陕西阅读关注人物(2024年度)”。
  我常想,没有阅读的校园,犹如没有星光的夜空,没有灵气;不读书的民族,恰似无根的浮萍,没有底气。怀着这般念头,我开始推广阅读。组织教育协会周年庆典,举办“红烛情·文学梦”活动;向同事们赠送自己的文集,鼓励多读书,读好书;邀请本土作家进校园,承办作文大赛,开设图书角,推荐学生作品。只要受邀分享读书心得,我便乐此不疲到各校作报告,参加读书会,在电台分享阅读心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一切,不过是想让更多人品尝书中滋味,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然而,人心之浮躁,难以在心中安放一张平静的书桌。每当我看到那些迫于家长压力手拿书本而不知心志所向的学生们,抑或是强调学生多读书而自己却不染书香的师者们,抑或是为装饰学者门面把办公室布满书柜的人们,便想起当年的自己——那个在树下滴眼药水的少年。阅读本是一件挺快乐的事,如今却成了公开推广的宣言。其中缘由,令我哑然,好在全民阅读浪潮之风起,期待社会是浸满全民书香的社会,校园是充满朗朗读书声的校园。
  读书就在当下,等待便是落伍。但我深知,真正的阅读,从不是追赶,而是相遇;不是任务,而是机缘。愿诸君都能在书页间,遇见更好的自己,写出更真的文字,走出更宽的路,发出更亮的光。 (贾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