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12日
明·皇明忠谏刘琦及其家族(二)
  刘琦“在辽十年,讲学不辍,辽东髦士,咸而就学”。他留心辽东边事,撰有《辽东志》一卷问世。嘉靖皇帝体谅其用心,曾说:“刘琦者,是尝进谠之言也。”(谠言,指正直之言)嘉靖十六年(1537),因东宫太子之立朝廷大赦天下,刘琦获赦返回故里为民。他与乡民和睦相处,乐善好施,为贫寒致死无力掩埋者周济棺木四十余具,乡里感恩戴德。归家五年后因痰疾发作而辞世。
  刘琦去世二十四年后,嘉靖皇帝死于水银中毒,太子继承皇位,是为隆庆皇帝。隆庆元年(1567),隆庆皇帝采纳朝中大臣请求,为在“李福达狱”事件中蒙受冤枉的四十九名官员平反昭雪,刘琦也被追赠奉议大夫、光禄寺少卿之职。圣旨云:“朝有诤臣则精明之治斯起,国有恤 典则正直之气斯伸。……故原任兵科给事中刘琦,资本天植,忠出性成。……声誉早腾于士路。……时大狱以抗疏,遂获而从戌。谏章风严,忠肝而显。今英魂烟渺,朕特诏以追褒节曾奉议大夫、光禄寺少卿。赐之诰命,聿表坚贞之节”云云。地方官乃遵诏旨,以五品衔重新厚葬。
  刘琦后裔也人才辈出。长子刘受,曾任蓬州知州,次子刘爱,曾任遂平知县,皆有政声。其曾孙刘綋,一作纮,乡人呼之为“刘解元”,在洛川最负盛名。
  刘纮,字秉三,其父刘梦笔,字文华,贡生出身,英年早逝。刘纮幼年失怙,由母亲教养成人,颖敏卓群,工于诗词歌赋与时艺八股文,成一家之言。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乡试第一名而被后人称为“刘解元”,顺治六年(1649)再应己丑科会试,高中第八十四名贡士、殿试三甲九十六名进士,不久授官河南遂平知县。任满,徙任湖北松滋县。居官数十年,官声颇佳。
  松滋地处巫山、武陵山脉向江汉平原延伸的过渡地带,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说,地瘠民贫,匪盗出没,素来难治。刘纮莅任后,训练兵丁乡勇,对以姚黄、缠头为首的两股巨匪大举围剿,松滋及其石门、沣县等周边地区社会治安秩序逐渐安定,流亡百姓得以安居,感激涕零。纵贯松滋、沣县的马峪河(亦松滋河),为长江分流入洞庭湖的“四口”之一,每逢特大洪水,经常溃口,为害两岸百姓。刘纮首先筑堤加固松滋河口大堤,又联合流域内两岸民众修筑沿河岸堤,“不分畛域,昼夜督率,三月竣工,省费巨万。七县三卫利赖无穷”。离任之时,卫屯、耆老、百姓人等“相率流涕”。地方绅士武起宗为之撰写《循良纪略》树立官署。
  顺治十四年(1657),擢任正五品江南海防同知,担负江阴一线海域的海运、水利、驿传、巡缉私盐等职责,再迁兵部员外郎。顺治十七年(1660),充任云南乡试主考官,“破格取材,所得皆知名士”。回京迁升户部郎中,后外任镇江知府,官至长芦盐运使。
  长芦盐运使,直属户部,驻地长芦镇(今沧州市),主要管理河北、天津沿海地区海盐产销、运输、盐税等事务,官秩从三品。年老致仕归乡,兴利除弊,造福乡梓。当时地方官员虚报田亩,纳粮高于应负担赋税数倍,刘曾任职户部,深知其中之弊,遂彻底查清呈报朝廷,乡人感其德。殁后,入祀名宦祠、乡贤祠。
  刘纮胞侄刘生韵,习儒业不拘泥八股之文,博览诸子百家,文章效法韩愈、柳宗元,与刘纮齐名。他通读“二十四史”,喜论古今兴败之由,滔滔不绝,令听者忘记疲倦。曾与其叔刘纮共辑邑中历史文献以为修志之用。顺治本《洛川县志》编撰两人之力居多。见识与文采声闻关中,名噪艺林。顺治五年(1648)戊子科乡试举人,卒于赴任途中,终与仕途无缘。名列顺治《洛川县志·学业》、嘉庆《洛川县志·学艺》。刘之子刘生兰,聪颖好学,为秀才中的佼佼者,被选拔为两三年一选的岁贡生,保送到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也充州县学正、教谕之类的学官。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