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15日
明·“天下第一廉吏”薛文周
  古代延安士子为官,精明干练、政绩卓著者不乏其人,但被皇帝誉为“廉吏第一”者,唯有薛文周一人。
  薛文周,字道腴,号晴岚,其家世为军户,落籍安定后耕读传家。其父薛一化,就读县学,学业优秀,享受官府资助钱粮的廪膳生员待遇。明万历十八年(1590),薛文周生于安定(今子长)县淮宁川,自幼聪颖好学,7岁能为文,乡里号为神童。万历三十年(1602),邱云肇知安定县,叹为奇才,悉心栽培。万历三十七年(1609)以弱冠之龄考取己酉科乡试举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再中丙辰科会试进士。随即授任山东潍县(今属潍坊市)知县。
  在任期间,他清正廉洁,馈赠分文不取,还经常捐出微薄俸禄接济贫苦百姓。以民为本,体察下情,所行政令皆从实际出发,深受百姓爱戴,纷纷赠送自己的土产,他皆一概不取。百姓深感其德,予建生祠纪念。在任五年,上司考绩均列第一等。万历四十七年(1619)前后,薛文周徙任山东莱州府掖县(今烟台市掖城)。
  薛文周在掖县严厉整顿吏治和社会秩序,革除时弊苛政,其政绩、政声斐然。莅任之初,他明察暗访,深入了解百姓疾苦,考察前任主政者得失,发现胥吏对上司阿谀奉承,对百姓耀武扬威,有的还与地方豪强勾结,在交通要道设立关卡,向过往马帮收取过路费,中饱私囊。薛文周发布告示,鼓励百姓越过胥吏,直接投书检举揭发,对不法之徒严厉惩处,吏治为之一清。他还发现田亩、户口不实问题加重了百姓负担。为了避免吏胥额外加码夏、秋两季的赋税数额,他令百姓据实申报,一经审核查证,便予以征收,吏胥不得干预。掖县驿站原有所谓“压马邦马费”也令裁除,“噤不敢索”。对于上司巧立名目增加的摊派银两,呈文巡抚衙门,力陈掖县数罹灾荒,百姓不堪额外负担的情况。巡抚准其所请予以免除。当时,莱州驻军军纪涣散,不时勒索商贾、富户,骚扰百姓,稍不中意,即借故滋事。薛文周单枪匹马独闯军营,与统兵官会商整肃军纪,切实维持地方安宁。闲暇之余,他还亲自到书院为士子讲学,根据各人的情况因材施教,掖县一时学风蔚然。任职掖县五年,深得百姓爱戴,“掖人肖像祀之”。离任之时,老百姓一再挽留,遂依依不舍相送,道路为之堵塞。
  薛文周为官自甘清贫,勤政爱民。上任时只带一仆,两人每天伙食标准两升米,有多余的粮食都分给孤寡老弱。在掖县时,衙门昼夜敞开。他说:“吾肃然一身,文卷在案,印信随身,何须关防!黎民求官,必有要事。身为命官,拒之欠妥。”他冬天衣帽单薄,致仕归家的宰相赵焕特意给他送去暖耳,他说:“我立志不拿掖县百姓的东西,你送东西给我,恕不敢受。”婉言谢绝了赵焕的好意。万历皇帝闻听薛文周的事迹,甚为赞赏,下旨召见。“入觐神宗,擢文周天下廉吏第一,赐宴以风百僚。”号召百官以薛文周为表率。
  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薛文周奉调进京,擢升为正六品吏科给事中,掌稽察吏部违误,拣发吏部章疏的重要职责,为皇帝身边近臣,位卑而权重。他生性刚直不阿,敢于直言上谏。当时,大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排除异己,残害大臣,为非作歹,薛文周响应杨涟等东林党人弹劾魏忠贤,朝野赞誉。
  崇祯元年(1628),薛文周回乡奔丧,猝逝于途中永宁州(今山西离石),年仅四十五岁。视其行囊,仅奏议数卷,俸银十两,令观者为之动容,不愧“天下第一廉吏”之誉。嘉庆《延安府志》卷五十五概而述之:“薛文周,字晴岚。七岁能属文,入乡校从知县邱云肇游,学问益进。弱冠登万历丙辰进士,选山东潍县知县,政多宜民,一介不取。调掖县,亦如之,两邑各为建祠。擢吏科给事中,危言正论,多所建白,劾逆党魏中贤事载《要典》,时忠谠(正直敢言)之士俱罹祸。文周归葬父母,至永宁州卒,囊无长物。祀乡贤。”《县志》:“文周,陕西延安安定人,矢志淡泊。令掖县,辞家领一苍头之任。主仆日给米二升,余给贫老。后堂户不扄(音 shǎng,门上的环钮)曰:‘吾萧然一身,印随身,文卷在案,何用关防?’寒天无暖耳,乡官冡宰赵焕馈一暖耳。周曰:‘太宰以此辱我。’愧谢不遑,欲解绶去,历五年如一日。入觐神宗,擢文周天下廉吏第一,赐宴以风百僚。授吏科,弹恶不避权贵。归家,卒于永宁署,年四十五,行李止奏议数卷,俸金十两。”后被尊为乡贤,陪祀文庙。安定百姓彰其美名,曾于县城东大街建立一座高大牌坊名为“柬垣坊”,上书“青琐直臣”四字。现已不存。万历三十八年(1610)薛文周所撰《新建西方圣境碑记》至今仍立于子长大普济禅寺(钟山石窟)院内。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