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1日
沉睡土地焕生机 致富棚群拔地起
通讯员 刘娜
  近日,笔者走进安塞区沿河湾镇侯沟门村旧棚改造建设现场,大型机械来回穿梭,工人们正在焊接温棚钢架,如今的温棚一改旧貌,设施功能更加完善。而在以前,侯沟门村部分温棚存在棚体老化落后、土地板结、生产性能下降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沿河湾镇侯沟门村李家洼组村民杨洋说:“以前我的大棚产业主要种植大白菜和地膜莲花白。采用地膜覆盖滴灌技术种植,种出的白菜个大、口感好、净菜率高。但是由于近些年棚体老化、墙体裂缝,导致产业效益有所下滑。”
  当地菜农也多次反映此类问题,希望政府帮助争取项目,牵头进行旧棚改造。镇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2024年底,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启动了侯沟门村万米旧棚改造项目。侯沟门村始终坚持支部引领、党员包户的办法,上门入户,动员组织,将原来182座旧棚全部拆除,规划新建第五代大棚85座1万余米。
  按照目前进度,该项目预计于今年8月份建成,9月份完成定植。项目建成后,侯沟门村户均可种植标准新型大棚一座,实现大棚产业全覆盖。通过项目的实施,努力将侯沟门村万米大棚基地打造成为全市生产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的绿色蔬菜种植采摘示范基地。
  走进沿河湾镇侯沟门村李家洼组村民杨满红的大棚内,一根根黄瓜错落有致、长势茂盛。杨满红一年四季外出务工,家中大棚主要靠妻子张塞琴种植,他们从1992年起就开始种植大棚菜,每年光种植黄瓜收入就达2万元,大棚种植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今年旧棚改造升级,改造后我们的收入肯定也增加了,周边环境也好了,整体面貌大大改变。”杨满红说。
  侯沟门村支部书记闫二虎介绍,经过30多年的发展,侯沟门群众掌握了熟练的蔬菜种植技术,多年来在此项产业上收入颇丰,对于产业升级后的前景信心十足,所以对旧棚改造的积极性非常高,项目建成后,该村继续巩固黄瓜、西红柿种植。同时,将引导群众引进普罗旺斯、水果小黄瓜和户太八号等新产品,探索发展绿色亲子采摘等项目,进一步提高棚均产值,增加群众收入。
  侯沟门村李家洼组村民康海发,大棚产业主要种植黄瓜和豆角。从2005年起,其0.75亩的大棚中,第一茬种的黄瓜就能卖1.6万元以上,后来加种豆角,收益一年比一年好。听说村里要进行旧棚改造,他高兴地说:“我太赞成政府这个项目了,这是为我们老百姓真正做了实事,以后我对种植大棚更加有信心了。”
  据了解,改建后基地不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还规划配套轨道运输车、自动卷帘、自动控温、智能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化设备,大大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也能实现精细化管理,为侯沟门村进一步发展绿色品牌蔬菜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边是热火朝天的旧棚改造,一边是茁壮成长的致富产业。如今,侯沟门村大棚产业已然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