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延军护林中 编者按:4月22日,我们迎来了第56个世界地球日。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但随着工业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等危机不断涌现,严重威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与人类的未来。
面对这场关乎人类命运的生态大考,黄土高原腹地的延安,用20余年时光完成了一场震撼世界的绿色蜕变。作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这里将千万亩陡坡耕地化作层林尽染的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逐年跃升。“圣地蓝”保卫战更让革命老区焕发新颜: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全省高水平,延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这些成果背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战略中的生动实践。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新起点,每个人都是生态文明的书写者。当我们凝视延安梁峁沟壑间绽放的山桃花,垂钓黄龙山山水之间的惬意,聆听子午岭金钱豹穿山越岭的低吼,这些跃动的生命图景正在诉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再是遥远的梦想。让我们一起携手持续努力,全民参与构筑生态文明,让更多“诗意栖居”从理想照进现实。
记者 贺秋平 通讯员 胡梦丹
清晨的林间还有些许寒意,52岁的宜川县甘草国有生态林场第七责任区护林员冯延军,穿上老胶鞋、戴好红袖章、拿着旧镰刀,匆匆踏上了巡山路。34年了,从“小冯”到“老冯”,他将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都献给了山林。
“1991年,县上林业局招工,我就报名参加了工作,一开始是在哨皮苗圃育苗。”被晒得黝黑的老冯抚摸着身旁的油松,树皮皲裂的纹路与他掌心的老茧同样深刻。那段育苗经历,不仅让他练就了扎实的林业技能,更在心底埋下了一颗热爱山林的种子。
2011年转岗护林员后,老冯的“责任田”扩大到1800公顷,相当于2500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是育苗,现在是护林,虽说都是和林子打交道,可其中的差别大着呢。”他感慨地说。
如今,清理路边的枯枝落叶和白色垃圾、及时排查并处理火灾隐患、积极宣传森林防火意识,成了老冯日复一日的工作常态。在他人眼中,这样的日子或许枯燥乏味,可老冯却甘之如饴。
“保护好这山林里的一草一木,就是守护我们自己的家园。”护林14年来,老冯的足迹踏遍了管护责任区内的每一道山梁、每一片林地,到底磨破了多少双鞋,弄坏了多少把镰刀,他也早已记不清了。
进入熟悉的林区,老冯慢慢打开了话匣子。“每年2月至5月是防火戒严期,我负责的这片林子刚好在凤蟒路这条旅游线上,来往的游客和行人很多,防火工作马虎不得。这么多年了,我管护的这片林子从未发生过火情。”老冯的语气中满是自豪,那是多年用心坚守换来的底气。
“你看这漫山遍野的连翘花,开得多灿烂,要是一把火下去,子孙后代可就再也看不到这么美的景色了。”有行人路过时,他从怀里熟练掏出防火宣传单,郑重地提醒大家上山不要携带火源。
防火期的到来,让老冯的神经时刻紧绷着。他不仅加大了巡山的频率,还主动深入周边村庄,挨家挨户、耐心细致地向村民和游客宣传防火知识。他深知,一个小小的烟头、一个不经意的火星,都可能引发一场不可挽回的森林灾难,只有大家的防火意识都提高了,才能为这片山林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
巡至林场深处,耳畔不时传来清脆悦耳的鸟鸣声,放眼望去,层层山峦披上了点点翠绿。“咱们山里宝贝可多了,不仅有各种珍贵的药材,还有野猪、野山羊等野生动物,它们时不时就出来活动。”老冯指着树干上一处被野生动物蹭过的痕迹,如数家珍地盘点着山里的“房客”。
夕阳西下,老冯站在高处静静眺望这片山林,满是怜爱。“看着这些树一年年长高,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心里亲得很啊。”春风拂过,林涛阵阵,老冯守望的这片绿色,迎风奏响了最美妙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