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2日
枣园“幸福渠”迎来特殊访客
设计者丁仲文子女深情回望父辈奋斗岁月
  本报讯(记者 周家天)4月15日,原陕甘宁边区建设厅工程师、延安枣园“幸福渠”设计与建造者丁仲文的子女一行三人来到延安枣园幸福渠参观访问。
  在“幸福渠”前,丁仲文的子女们久久凝视着这个历经沧桑的水利工程,深切缅怀边区时期党和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精神,以及边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水利工作者科学求实、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丁仲文的女婿曲兴华眼眶微微泛红,声音有些哽咽地说道:“今天站在这里,亲眼看到这条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幸福渠’,内心的震撼难以言表。岳父当年投身边区水利建设,不只是解决了灌溉难题,更是为当地百姓打开了希望之门。岳父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但他的精神就像这‘幸福渠’一样,永远润泽着这片土地,激励着我们后人不断奋进。”
  1939年春,陕北地区遭遇连续数月的干旱,陕甘宁边区政府拨出专款支持各县兴修水利,并派遣技术人员指导工程建设。延安枣园川因其良好的水利条件,被选为水利工程的重点区域。边区建设厅水利工程师丁仲文负责勘测设计,计划从枣园上游裴庄村附近的西川河引水,灌溉枣园1400多亩川地,工程命名为“裴庄渠”(后称“幸福渠”)。“幸福渠”建成后,灌区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枣园川连年丰收,为边区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随着延安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许多川地被征用,“幸福渠”逐渐停止使用,但其作为红色历史的重要见证,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近年来,市水务局依托延安丰富的红色资源,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红色水利文化的调查整理工作。市水务局办公室主任刘玉杰表示:“我们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水资源节约、水污染防治、水灾害防御、水文化挖掘、水价值转化的“六水同治”要求,统筹推进延安水利高质量发展各项重点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建设作出水利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