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事业大儒心,曾向丹州播德音。”明清时期,在张载、胡瑗儒学之风的熏陶下,宜川士庶发扬光大先贤崇文尚学传统,兴办书院学堂,大力发展教育,文风大盛,刘氏、张氏、杨氏等世家大族人才辈出,刘子诚、刘子諴精于经义之学,被誉为丹州二夫子。
刘子诚,字伯名,生卒年不详。其远祖为淮上(今属安徽省蚌埠市)人,大约明初辗转迁徙,落籍丹州康宁里(今宜川县城东秋林镇)。高祖景贤,科举出仕,任掌管一省司法的按察司副使(尊称宪副,正四品)。曾祖刘鳌,未出仕,地方乡绅,荣获寿官。祖父刘继,明正德初(1506)以贡生出任河南卢氏县令。在任期间,正德四年至六年(1509—1511)爆发的刘六、刘七农民起义,战火波及于河北、山东、河南、湖广等地,卢氏地区未能幸免。刘继善骑射多谋略,他先期将民众迁入城堡自守,使全境得以保全。又招募本地丁壮为义勇,四出袭击,缴获辎重,斩获颇丰。军功上奏朝廷未及封赏而病故,奉祀乡贤。父刘廷珩,以贡生出任四川广安州副职州判,仕蜀三月,耻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乡,列祀乡贤。育有三子:长子子诚,乡试举人,会试与进士无缘;次子曰子纳,持家奉亲,其名不显;幼子名子諴,一代文人雅士,以道德文章名世。谢世后,明末著名书画家倪元璐为其撰《墓志铭》,亦为刘门添彩。
刘子诚幼年聪慧,读书博闻强记,尤潜心经史,砥行明经,与经学名家温纯(字恭毅,三原人)声闻关陕,一时老师宿儒翕然宗之。他既宗习六经,又精《周易》与谶纬之学,对《周子太极图说》研究颇深。 嘉靖四十三年(1564)考中甲子科乡试举人,至万历十七年(1589)屡次进京会考,均未得功名。进京待试之余,对宫中储藏典籍与校注遗阙之处详加稽勾,对边远地域的“遐俗异语”予以关注,颇有心得。万历十七年,再应己丑科会试,同考官杨启元拟其为第一名,但主考官、国子监祭酒陶望龄不同意,将其降为第二。杨启元愤然不平,说:“斯人道学渊懿,议论莹澈,非吾曹所及!”便将其考卷刊布于长安大街。从此刘子诚愤然淡出功名,隐退于乡,以研究学问、吟诗作赋为乐。有一天,与其弟饮酒之间,心中怅然不乐,对子諴说:“学无体用,便分性命物理为二。吾学虽未见用,然缮性治世,放诸百世无疑也。弟度设施可泽于斯人,便可出而仕矣。”不久,一代学者弃世而去。乡人尊其为大刘夫子,列祀乡贤,尚有诗作《壶口》传世:
壶 口西出昆仑东入瀛,悬流喷壁泻瑶琼。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映日红霞浮瑞马,满天风雨起神鲸。奔腾今古宣元气,圣主当阳正待清。
刘子諴,字叔贞,号豫菴,生于嘉靖三十四年(乙卯,1555),卒于崇祯七年(甲戌,1634)。少年时师从兄长子诚读书,虚龄十三岁即考中秀才。万历三十年(壬寅,1602)选为贡生,入国子监深造。结业后被子诚的至交好友、时任御史大夫的温恭毅举荐为翰林。翰林院士蔡毅中为他定心冶性,授予湖南武冈州(治于今武冈市,隶属邵阳市)儒学训导。在任六年间,教习学子,修葺学宫,文风、礼乐蔚然大兴。又先后出知城步县(今隶属邵阳市)、新化县(今隶属娄底市),咸有惠政。适值董其昌提督湖广学政,器重子之才,推荐至国子监(别称六馆)任职。万历初,刘子諴再度离京,出知河北盐山县(今隶属沧州市)。盐山濒临渤海,匪盗出没,素称难治。他到任后建全保甲,训练民丁,武装自卫,匪盗不得逞,远遁而逃。盐山积案如山,他一一予以清理。当地一幼女被奸杀,有人指控为其娘舅所为,但查无实据,当事人也拒不承认,久拖未决。子諴仔细调查后认为此案漏洞百出,遂力请上峰予以豁免而结案。盐山大饥,赈济官吏弄虚作假,中饱私囊。子諴亲自登门调查,据实救济,饥民赖以活命。《大清一统志》卷十七还记载刘子諴一大惠政,即修筑盐山渠。“盐山渠,在盐山县西南五十里。县境旧承无棣沟下流,大小群川悉附入海,无棣沟塞,每患泛溢。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知县刘子諴自县西南开渠,至县东南四十里髙家湾,合古黄河入海。今复堙。”乡人感其德,名曰“刘公渠”。《畿辅通志》也载:“刘子諴,宜川人。万历年授盐山令。开燕子口、髙家湾,合古黄河以通海道,人资其利。”他以历官资深,政绩突出,擢任广西横州知州。
万历七年(1579)秋,交趾(今越南北部)土司叛乱,朝廷诏命刘子諴督兵平叛。他偕长子桂胤率大军渡过横江,直逼交趾。大军压境,首先降服最为强悍的马姓之众,再邀随征的思明府(今广西宁明县境内)知府宣谕招抚,“宣上德义,土司贴然”。叛乱平定后,又在汉伏波大将军马援纪念铜柱之处峙山为障置二营,各驻兵五百,交趾遂不敢轻举妄动,边境安谧无警。刘子諴在横州改佛寺为书院,兴办教育,也是一桩佳话。一日,公务之余游览城郊钵山寺,见此地山清水秀,环境优雅,佛寺隐于其中,慨然道:“佛言济世,何先以济郡之士乎!”遂兴改寺鸠工建新学之念,将旧学宫之地划出一半给予重建寺院之用,又倡议乡绅、富贾、社会各界捐资兴建新书院。自己带头捐出俸银购置土地数顷,辟鱼池周长七里,环绕学宫,种植莲藕、茨竹,收益用于资助贫寒学子。嗣后,横州“年有登荐”,“群生澍濡,雨润万物”,文风大振,人才辈出,民众为其树碑刻铭,以怀其德。
泰昌元年(1620),刘子諴横州任满,回到京城赋闲,与光禄寺正卿郝名宦(清涧人),侍御史杨建烈(字义清,韩城人,进士。后任通政司通政)等乡谊好友互相唱和,交游密切,被推为“乡长”。与礼部右侍郎蔡毅中(字宏甫,河南光山人),都察院副都御史万景廷,右副御史杨涟(字文孺,号大洪,湖北广水人、“东林六君子”之一),吏部尚书、文学家赵南星(字梦白,今河北省高邑县人)等东林党人同声共气,声援弹劾权奸魏忠贤。后来复出,补授河南布政司藩幕,监理通许、延津事务。天启六年(1626),徙任河南鹿邑县令。当时秉笔太监魏忠贤气焰正炽,开封府为其建生祠,到鹿邑征采树木、石料,刘子諴不予理睬。不久,熹宗天启帝驾崩,思宗崇祯帝登基,魏忠贤伏诛,人们称颂子为大哲,治声大振。他恐为小人所嫉恨,遂急流勇退,“拥书数箧入里”,回到故乡。
崇祯四年(1631),陕北饥民起义风起云涌,绰号“曹操”的宜川义军首领罗汝才围攻县城,刘子諴号召乡民修缮城池,据城固守,罗汝才之众久攻不下,撤兵而去,渡河入晋。刘子諴“性嗜书史,至耄不辍”。崇祯六年(1633),徙居长安,与致仕回乡的户部尚书崔尔进(长安人,进士出身,东林党人)、提督山西学政文翔凤(旬邑人,进士出身)等,结“耆英社”,潜心经济治世之学,有魏晋文人之“洛下遗风”。当年冬痰疾发作,遂返回宜川。崇祯七年(1634)卒于家,享寿虚龄八十岁,归葬于秋林镇牡丹山祖茔。平生雅度过人,宠辱不惊,风骨耿直。著有《杖履》三篇,《尚书遗旨》两卷。撰有《关庙碑记》《教子应世说》等文。吴炳《宜川县志·艺文志》有传,并录倪元璐《明广西横州知州豫菴刘公墓志铭》于《县志》卷八《艺文(下)》。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