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懋才,字晴江,世居安塞故城之南马家沟(今属沿河湾镇),生卒不详。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其父马如龙,以贡生之资出知山西陵川、四川彰明二县,政绩突出,颇得民望,入选乡贤祠。马如龙育有三子:长子懋才,以向崇祯皇帝上奏《备陈灾变疏》,为民请命而知名;次子懋学,未出仕。崇祯四年(1631),农民起义军谭雄等攻破安塞城,懋学遇害;三子懋华,清初任鄠县训导,后为商州(今商洛市)儒学学正。
马懋才幼而聪慧,以敏学著称乡里。万历四十六年(1618)戊午科举人,苦读六七年,终于在天启五年(1625)春,与余煌等士子同中乙丑科进士,授礼部行人司行人。行人一职,官阶正七品,在京官中地位虽低,但便于迁转升职,新科进士均以获任此职者为幸。
马懋才职微位卑,未列史传,地史方志所载亦寥寥数语,其仕宦经历最可靠的资料,当是他崇祯二年五月所上《备陈大灾变饥疏》。篇首自叙:“臣,陕西安塞人也,中天启五年进士,备员行人。初差关外解赏,再差贵州典试,三差湖广颁诏。奔驰四载,往还数万余里。其间,如关内当柳河之败,黔南围困之余,人民奔窜,景象凋残,皆臣所经见。”其中的“柳河之败”,指天启五年辽东副总兵鲁之甲与后金军队战于柳河(即今吉林省通化市柳河),新科进士马懋才曾被派往山海关外押送物资,此役明军战败。
天启七年(1627)“再差贵州典试”,马懋才奉命前往贵州,担任选拔举人考试(乡试)的主考官。崇祯元年(1628),以礼部侍郎升任西蜀参议。此时,贵州、四川农民起义和土司反叛活动此起彼伏,马懋才经历了“黔南围困”。他殚忠竭智,协助巡抚朱燮元平息叛乱,安抚各族百姓,筹垦荒田,发展生产,苗汉民众相安生息。不久,再擢升湖广副兵备道,即所谓“三差湖广颁诏”。
崇祯二年(1629),陕西出现大面积饥荒,饿殍遍野。马懋才奉命入陕调查,写成《备陈灾变疏》送呈崇祯皇帝。他在言及数年间“奔驰四载,往还数万余里”“人民奔窜,景象凋残,皆臣所经见”的情况后说,这些跟我家乡延安府的饥荒相比,都还不算极苦极惨。而“臣接邸报,见诸臣俱疏:有言父弃其子,夫鬻其妻者;有言掘草根以饲马,采白石以充饥者,犹未详言其甚也。而今且何如?臣请得详悉,为皇上言之”。其奏疏要义如下:
我的家乡延安府,自去年到今年,一年没有落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乡民争着采食山中的蓬草,虽然勉强也算作谷物,实际上跟糠皮一样,味道苦涩,吃了仅能免死。到了十月,蓬草食尽,只有剥树皮来吃,所有树皮中唯榆树皮最为上等,但仍要混杂其他树皮同吃,也不过稍稍延缓死亡。到了年终,树皮又被吃完,只有挖掘山中的石块来吃,石块冷硬,其味腥涩。只一点点,即可吃饱,但数天之后,因不能消化,就腹部发胀,无法大便,下坠而死。一些不甘愿吃石块的乡民,只好集结起来当强盗。另一些稍有积蓄的家庭被抢劫一空,也变成饥饿的群众。他们知道当强盗是犯法的,非死不可,但他们与其坐着等死,还不如当强盗犯法被处死,即使当鬼,也愿当一个饱死鬼。最可怜的是,在安塞城西一带地方,每天必有一两个婴儿或幼童被遗弃在那里,哀号呼唤爸爸妈妈。在力竭肚饿时,就拣吃地上的粪便。到第二天又全都饿死。更可怕的是,幼年人或独行人一出城外,便告失踪。后来见城外的贫民用人的骨头当木柴烧,烹煮人肉,才知道失踪的人都是被饥民吃掉的。可是吃人肉的人也不能维持残生,他们不到几天就头部肿胀,浑身燥热而死,于是饿殍遍野,臭气熏天。在县城外掘了几个坑,每坑可容数百人用以掩其死者遗骸。臣来之时,已满三坑有余。而数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有多少啊!小县尚且如此,大县可想而知。一处如此,他处可知。地方官员和声一面缉拿因饥而为盗之民,一面捐出俸银开设粥棚救济,道、府、州、县各有所赈济,但赈济有限,而饥民无穷。杯水车薪,怎么能救济过来呢!
他还奏报说,不光陕北的情况是这样,“大抵总秦地而言,庆阳、延安以北,饥荒至十分之极,而盗贼稍次之。西安、汉中以下,盗贼至十分之极,而饥荒则稍次之。缘系异常灾变,从来所未经见者,不敢不据实以闻”。马懋才以“不胜激切战栗之至”之心,冒死为民请命:“臣目睹此光景,心几痛裂,知皇上亦必恻然动念。当事诸臣,自有筹划。然早一日,则救数千万之生灵,迟一日则毙数千万之性命,唯皇上速加之意也。”
崇祯皇帝闻奏,心中恻然,下诏户部蠲赈(免除赋税,救济饥民),同时斥责陕西地方官:“平日留心,何至束手无策?”户部遂命陕西筹资赈济,语见清汪楫《崇祯实录长编》卷二十二所载陕西巡抚刘广生奏疏:“臣见行人马懋才疏陈秦省灾荒情形,得旨:‘延庆等府饥荒情状,朕心恻然。应议蠲赈减缓,该部作速从长计,覆预备仓谷救荒首务。地方官平日留心何至束手无策!本内宽恤事宜一并申饬行。’仰见我皇上轸念危秦,加惠饥民,该部自能从长计覆,臣可无言。顾臣以抚为臣者,饥民惨苦之状不忍见闻。至相率而从贼煽祸地方,臣实如坐汤火,敢不仰体宽恤之明旨,以佐司农(即户部)之未议乎!”在详述本省税赋上缴朝廷下达例银数量、筹集辽东军饷、维持日常运转等,财力维艰,入不敷出的窘迫之状后,又云:“今秦民被灾、被贼,无处无之穷者,或逃死而不归,或从贼而被杀,富者或室庐之若抢,或烟火之无栖,见征难办,安责宿逋骨髓敲吸无从,徒累有司参罚。”进而恳求减免税赋,赈济饥民。刘广生此疏虽不乏敷衍塞责之词,但亦不违当时实情。当时国库空虚,入不敷出,朝廷与地方互相推诿,一时赈济无果。延滞一年多后,才遣监察御史吴甡携带十万帑金到陕西赈济百姓:“崇祯四年春正月。己亥。命御史吴甡赈陕西饥荒,招抚流盗,谕曰:‘陕西屡报饥荒,小民失业,甚者迫而从贼,自罹锋刃。谁非赤子,颠连若斯?今特发十万金,命御史前去,酌被灾处次第赈给。仍晓谕愚民,即被胁从若肯归正,即为良民,嘉与维新,一体收恤’。”《明史·庄烈愍帝一》亦载:“崇祯四年春正月己卯,流贼陷保安。丁酉,御史吴甡赈延绥饥民。”《明季北略》在引述此段文字之后,还有“四月,吴甡西行,至延长,寇聚城下,谕以祸福分赈之,贼各解散。游贼闻之,皆受回赈,抚贼七千有奇”之语。然而杯水车薪,收效甚微。此时,辽东后金铁骑虎视眈眈,屡屡犯关,三秦大地饥民暴动风起云涌。在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的多重夹击之下,腐朽糜烂的残明王朝摇摇欲坠,终于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狂飙之下土崩瓦解。
此后,马懋才“历官湖广岳州副使。卒于青门,乡人德之。”其《备陈灾变疏》,被计六奇所撰《明季北略》、嘉庆本《延安府志》、民国《安塞县志》等文献收录,得以流传于世。
马懋才出仕时间十数年,职微位卑,虽未名标史册,但以他忧国忧民之心昭昭,冒死犯颜直谏,为民请命之壮举,冠以循良贤能之才当之无愧。顺治九年(1652),乡民感念马懋才之德,将其入祀乡贤,配享文庙。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