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5日
烟囱下的菜园子
记者 雷荣 刘振振
  没有广袤的田野,没有泥土的芬芳。
  却种出高端珍贵的番茄,走俏大型商超、用于新品科研。
  发电厂里种番茄。是魔术?有奇招?
  带着疑问,4月17日,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一探究竟。
  爱“吃碳”的小番茄
  走进辉县市孟电集团热电厂,高耸的烟囱下,不远处矗立着几座玻璃大棚。
  棚里,十多米长的藤蔓上,红绿番茄成串垂落,轨道采摘车来回穿梭,自动选果线快速筛选……一个“工厂化”的“蔬菜乐园”,奇妙无比。
  三年前,这里还是爆破小电厂废弃地,现在已是亚洲首座建在发电厂内的碳中和蔬菜工厂。
  2022年,孟电集团与北京水木九天科技有限公司在废弃地上,联合打造新的“试验田”,以“工业排碳+数字农业”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工农”深度融合。
  “传统种植1公斤西红柿需要160升水,而在这里,仅需5升水,节水率高达95%。”公司总经理冯鹏飞介绍说。
  更不可思议的是,蔬菜工厂产量最高可达大田生产的50倍,50亩年产量达120万公斤,相当于2500亩大田的产量。
  高产的秘密答案就藏在紧邻的热电厂里。在热电厂的“能源岛”里,将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经过降温提纯后,通过管道输送至蔬菜工厂,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气肥”;余热被用于调节温室温度,实现了能源的闭环利用。
  秘籍不止一个。
  蔬菜工厂还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和数字化环境调控,实现光、温、水、气、肥的精准管理,高效种植。 
  “现在每株番茄都是‘吃’着二氧化碳长大。”冯鹏飞揭秘道,这些过去的“废气”变成了养料,成了番茄丰富的“一日三餐”。
  爱“吃碳”的小番茄,肉质沙瓤,口味甜香,令人惊叹。“这番茄,能吃出小时候的味道。”河南孟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范海涛笑着说。
   藤蔓上的“民生账”
  在范海涛看来,园子里的每一个藤蔓上,还记着更重要的“民生账”。
  入园几年,林建霞采摘番茄已经很熟练了。
  站在藤蔓下,林建霞右手拿剪刀、左手拿番茄,一剪一放,不一会儿就装满筐子。
  “每天采摘7个小时,工资计件,每月收入三四千元。”在没有日晒风吹雨打的温室里上班,林建霞非常满意。
  如今,工厂内的职工95%都是附近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打工顾家两不误。
  “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要让农民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有尊严地活着。”回忆当初建立蔬菜工厂的初衷,范海涛无比感慨。
  “冬天送暖、夏天吹凉,确保产量稳定丰产。”在中控室内,冯鹏飞指着大屏幕说,“这片菜园,盛产期日产上万斤,一茬采一年,村民每天都有活干。”
  令范海涛高兴的是,“电厂番茄”价格虽比普通番茄高2元左右,仍走俏郑州、北京、武汉、上海等城市,供给胖东来、永辉等大型商超。
  烟囱下的菜园子,神奇的小番茄,让村民的生活更甜。
  只卖番茄咋能行?
  在范海涛的计划里,未来还要开发番茄酱、番茄面等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其中,让他们的收入账本厚起来。
  种出来的“碳中和”
  “我们不为图快钱、挣大钱,还要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冯鹏飞介绍说。
  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下,孟电集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创造性地将“工业排碳大户”与“数字智慧农业”结合起来,探索出一套工农联动固碳节碳、农业生产生态效益双高双增的新模式。
  蔬菜工厂是固碳“大户”。公司算了一笔账,50亩的蔬菜工厂,一年节碳固碳量达2.76万吨,相当于5.4万亩森林的固碳能力,节省2857万度电力消耗的企业排碳量。
  污染排放少了,生态环境好了,生态“含绿量”提升了企业“含金量”。
  三年来,蔬菜工厂将传统工业的“碳排放痛点”转化为农业的“增产增效亮点”,碳捕集成本从750元/吨降至2.3元/吨,固碳成本从3600元/吨降至500元/吨,实现了降本增效。
  其他企业也喜欢算账。
  在河南,其他地市企业纷纷进园探秘、求招,暗中也算一算自己的生态效益账。
  “复制、粘贴”……在中原大地,这片“菜园”的根茎已四处蔓延,开始扎根生长。
  范海涛还要建更大的“菜园”。他期待企业进入农业碳交易市场,让企业富碳发挥更大价值,建更多更大的蔬菜工厂,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再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实践。  (本文为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记者之家”大学堂中国新闻奖作品解析实战班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