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的矛盾纠纷,是不少人避之不及的“麻烦事”。全国人大代表、甘泉县桥镇村党支部书记樊九平却不怕这些“麻烦事”。从事调解工作23年,他共化解大小矛盾纠纷2000余起,成为群众信任的“樊公道”。这是他不怕“麻烦事”最好的回报。
自己不怕“麻烦事”,群众就会少些麻烦,这是党员干部面对“麻烦事”时应有的能力和担当。
啥是群众的“麻烦事”?其实就是“烦心事”“疑难事”,甚至是鸡毛蒜皮的“疙瘩事”,但就是这些“麻烦事”,很多都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麻烦事”干好了,不易被别人看到;干得不好,却有可能得罪人。有些党员干部不愿碰到“麻烦事”,宁愿“绕道走”,想方设法“踢皮球”。难事才能看担当。不害怕“麻烦事”、处理好“麻烦事”,是一种必备素养,更能验视出党员干部的工作态度和处事智慧。
敢于直面“麻烦事”。对于“麻烦事”,不妨多一些辩证思维。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则弱。怕麻烦,本身就是最大的麻烦。面对“麻烦事”,畏难迟疑,可能处处都是麻烦,最终把“麻烦事”拖成“老大难”。干事担事,是职责所在,也折射出工作作风。为群众解决的“麻烦事”越多,就会在群众心中的“信任票”越多、“形象分”越高。
多些不怕“麻烦事”的担当。面对“麻烦事”,与其推、拖、躲,不如主动拆解。躲事不如办事,避难不如解难。换个角度看,多遇到一些“麻烦事”,更会倒逼党员干部提升自身工作能力,改进和创新更多更好的工作方法。像樊九平一样,多去基层走一走,多到群众身边听一听,直面群众各种“急难愁盼”的“麻烦事”,练出真本事,工作推进起来也会“少麻烦”。
不怕“麻烦事”,才能“少麻烦”。不敢触及矛盾,一味逃避“麻烦事”,看似轻松一时,实则是“温水煮青蛙”,使我们深陷“舒适区”而不自知,逐渐失去应对问题的能力。无需掩盖矛盾,也不要害怕“麻烦事”,积极正视问题,化“麻烦”为动力,让工作干起来更顺手,那些令人头疼的“麻烦事”也会变成“顺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