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吴龙迪
春风如灵动的画笔,轻轻勾勒着富县的山川田野,一幅生机勃勃的耕耘长卷就此展开。勤劳的富县儿女以春为令,在希望的田野上奋力书写,奏响一曲曲激昂的劳动赞歌。
近日,直罗镇南家湾村的农业现场会热闹非凡。大型播种机在田垄间来回穿梭,发动机的轰鸣声与春日的鸟鸣相互交织,谱写出独特的田园乐章。农用无人机轻盈升空,如灵巧的鸟儿“嗖”地冲向天空,将细密的雨雾均匀洒下。玉米密植“5335”种植模式在这里落地生根,开启了农业生产的新篇章。观摩的村民们围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满是对新式农机的赞叹与对玉米密植前景的憧憬。
“瞧瞧这新农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人都不用下地,农活就轻松干完了。”
“可不是嘛,这新式玉米收割机操作太方便了,连换挡都省了,动力还比老机器强得多。”
“还有这密植玉米的新模式,以前咋就没想到呢?同样一亩地,产量能翻着跟头往上涨。”
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让土地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为玉米高产打下坚实基础。机械化种植的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了翻地、播种、收割等作业效率,也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得以抽出更多时间学习现代化农业知识。在先进技术与辛勤劳作的双重助力下,这个秋天,这里必将迎来玉米丰收的盛景。
在富县城区南端的监军台村,同样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随着“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曾经沉寂的小村落焕发出勃勃生机。旧石槽、旧房梁、旧戏楼,甚至高速公路废弃的水渠盖板,在村民们的巧思妙想下,纷纷实现华丽蜕变。旧石槽摇身一变,成了小菜园旁别致的景观小品;旧房梁重新组合,搭建起温馨的休憩长廊;旧戏楼经过改造,变身民俗文化新地标;废弃的水渠盖板也“再就业”,铺就了村民迈向新生活的康庄大道。
而那一片片整齐排列的小菜园,堪称村民们精心培育的“绿色宝藏”。这些经过精心打造的闲置土地,被承包给了市民,既为当地带来经济收益,也让久居都市的人们有机会带着孩子就近体验农事,亲手种植瓜果蔬菜,感受劳作的辛苦与食物的来之不易。监军台村依山傍水的优美环境,更让人仿佛置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画卷之中。
随着乡村面貌的持续改善,当地的“庭院经济”也声名远扬。花馍、油糕、山野干货等特色农产品,在一个个家庭作坊里焕发出耀眼光芒。它们不仅展现了新农人的探索精神,更承载着群众增收致富的美好希望。村民们正用勤劳的双手,将监军台村打造成生态宜居、经济繁荣的美丽乡村。
在羊泉镇新城村的果园里,白里透粉的苹果花竞相绽放,如云似雪,馥郁的花香弥漫山间。果农们穿梭在花海之中,专注地进行疏花、喷药等工作,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们深知,每一次精心照料,都是为产出优质苹果奠定基础。
在富县高塬玫瑰生态农场,百亩矮化密植果树繁花似锦。负责人孔建军站在花海前,感慨万千:“自2008年富县高塬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创业路上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凝结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汗水。无数个日夜的耕耘与坚守,终于换来了如今的繁花满树。”
这些绚烂的果花,既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更是奋斗历程最生动的见证,无声诉说着合作社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坚持。
近年来,富县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苹果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产出的苹果色泽艳丽、口感清甜,深受市场青睐。果农们以果园为舞台,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致富的“金果子”。
从希望的玉米田,到焕新的美丽乡村,再到繁花似锦的苹果园,富县的每一处角落都涌动着春的活力,闪耀着劳动的光芒。勤劳的富县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在这片沃土上描绘着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