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末代几位皇帝谙弱,缺乏制约宦官和外戚的有效手段,以致把局面弄的很糟。汉灵帝想废长立幼,他自己竟忌惮外戚何进而未能实行,临死才托付太监蹇硕解决。蹇硕是他一手扶持的,给他很大的权力,让他做上军校尉、元帅。不料蹇硕欲杀何进,反被何进所杀。本来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何进得势,自己外甥当了皇帝,自己同父异母妹妹做了太后,形势一派大好,如果谋划得当,措施得力,诛杀其他宦官,削弱其气焰,未尝不能成功。而这一盘棋局竟被他下坏。他把一揽子计划报告太后,太后竟不同意。说:“中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汉家故事,不可废也。”感觉先帝刚去世,不想毁了左膀右臂。太后母亲和她同母异父的哥哥也出来干预。这样,何进就没有办法。袁绍,当时和蹇硕一样,也是“西园八校尉”之一,在何进跟前很能说上话的,是他起先建议何进一鼓作气诛杀宦官,以除后患,这本没有错。而在何进行动受阻,无法可想时,他又建议多召四方猛将豪杰带兵进京,以胁迫太后,何进竟然答应。实际在当时,朝中就有人反对此意见,陈琳说这是“倒持干戈,授人以柄”。要知道,何进势力很大,也是掌兵权的。就是太后不同意,杀宦官亦易如反掌。袁绍的馊主意,不知从何而起。凡此种种,就为董卓的祸乱埋下了伏笔。如果董卓是成熟政治家,进京来能约束部下,整治朝纲,局面也不至于弄得那样混乱不堪、乌烟瘴气。这时王允出来,用离间的计策杀了董卓,《三国演义》说他用了美人计,可以想见他的手腕还是可以的,让人们看到和平的曙光。但他也不是成熟的政治家,心胸狭窄,固执己见。董卓死后,其势力还在。这时王允能够出台正确的政策,采取怀柔的手段,收拾人心,局面未尝不能安定下来。但他竟没有,反激起董卓部下李傕、郭汜更大的祸乱,致使生灵涂炭,人民遭殃,他自己也被诛杀。本来事情是出现转机的。当时朝廷可能还有些威望、威力,董的女婿牛辅被杀,大家群龙无首,就都害怕起来。李傕、郭汜准备解散士兵,逃回老家。这样结果,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起码国家减少些损失。这时贾诩出来说话,他是牛辅军中的讨虏校尉。他说,风传长安那边要杀尽凉州人。现在散伙,就是一个亭长也能抓住你们。建议向西一路收拢士兵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侥幸成功,就借朝廷号令征服天下。如果不成功,再走不迟。就是这个馊主意坑坏国家。裴松之感叹“仁功难著,乱源易成”,说首恶董卓被诛,形势向好,而贾诩“片言”,致“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所以人们说,汉室再乱,乱于贾诩。《三国志》记载,“傕等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籍”,一片血雨腥风。当时三辅百姓还有十万户,“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已是惨不忍睹。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新唐书》指他是西汉大文豪贾谊的末裔。他懂军事,曾校注《吴起兵法》。后世评价他“算无遗策,经达权变”,“诩之识略,实盖一时”,是有大智慧、大谋略的。李傕等人欲给他封侯,他坚辞不受。让他做尚书仆射,他也拒绝。说自己出的是“救命之计”,不是什么大功。他大概知道自己这个主意也不怎么光明正大的罢!
贾诩最终还是做了尚书,负责选拔干部,后又当宣义将军。他为张绣出谋划策,使张绣反叛曹操,这一事件竟使曹操喜欢的大儿子曹昂、爱将典韦被杀。袁绍派人招降张绣,不等张绣开口,贾诩诘问,亲兄弟尚且不能相容,还能容他人?一口予以回绝。他劝张绣投曹,说曹操势弱,必“以我为重”,张绣听从,结果曹不仅不计前嫌,还与其结成儿女亲家。曹操高兴,也推荐贾诩做执金吾,封都亭侯,一路顺风顺水。官渡之战,曹操军粮用尽,难以撑持。贾诩分析曹操“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给他信心。许攸叛袁归曹,献计攻打乌巢,许多人表示怀疑,贾诩、荀攸则力劝曹操采纳,夺得先机,战胜袁绍。曹操与韩遂、马超作战,他献离间计,使对方内乱,获得胜利。曹丕、曹植争夺世子,曹植诗才好,名气大,又有杨修等人为其建言献策,曹丕几无胜算,贾诩教他:“朝夕孜孜,不违子道”,注意磨练心性,孝顺老爸,如此而已。曹操询问让谁当世子合适,他闭口不答。再问,说想起袁绍、刘表父子。袁、刘两家都在废长立幼上出了问题的。贾诩半路加入曹操阵营,根底不深,加上担心引起猜忌,便审时度势,采取自保办法,“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刻意谨慎低调,夹起尾巴做人。在尔虞我诈,变脸如脱裤,动辄就杀头灭族的专制时代,这一点无疑很高明的,正表现他的大智慧。他洞察人性,懂得该说话时说话,不该说话时便三缄其口。说他奇谋百出,能力比得上张良、阵平,其实不错的,虽然他出过一些损招、阴招,祸害那么多人。曹丕当政,对他恩宠有加,让他做太尉,进爵魏寿乡侯,他的幼子也封了列侯,长子为驸马都尉。221年发生日食,有司奏免贾诩,曹丕以“天地灾害,罪在朕躬”为由,替贾开脱,说以后这类事情再不要弹劾三公。贾诩活了七十七岁,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