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30日
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 聚焦聚力打好“八场硬仗”
2025年夏春季全市重点项目和乡村振兴现场观摩活动特别报道
黄龙县瓦子街镇瓦子街村偏石村民小组民宿
延安天然气储气调峰及配套LNG项目施工现场
宜川县林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现场
延长果业深加工项目生产车间
延安新区邦泰·臻境项目景观
甘泉县下寺湾镇千亩融合农业示范园
高新区森渝电力设备生产基地项目现场

宝塔区:气与菜的二重奏

  春日的宝塔区,黄土高原的沟壑间激荡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4月28日,观摩团将目光聚焦于青化砭镇轰鸣的天然气储气调峰基地和河庄坪镇绿意盎然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在延长石油延安天然气储气调峰及配套LNG项目施工现场,设备的轰鸣声与运输车辆的穿梭声交织成一首工业交响曲。这座总投资26.5亿元、占地近500亩的“能源堡垒”,将建设4座5万立方米的金属全容LNG储罐、日处理200万方的净化液化装置及配套气化设施,预计2025年10月底中交。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4亿元,不仅能为延安及周边地区提供应急调峰气源,更可保障用气安全。
  “目前,1、2号罐外罐承压环焊接已经完成,铝吊顶安装完成;3、4号罐承压环组对完成,铝吊顶安装完成50%。”该项目指挥祁润宏说。
  观摩团随后转场至河庄坪镇,另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跃然眼前。一座座高标准温室大棚宛如银色长龙盘踞山间,棚内番茄红艳、乳瓜饱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正指导农户进行蚯蚓有机肥的制作利用。
  作为宝塔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板块,这里以“四化”标准打造设施农业标杆,引进新品种,推动有机农产品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逐步建立起集观光、研学、休闲、娱乐、采摘、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棚均收益达到15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至2.54万元左右。
  数据显示,一季度,宝塔区生产总值116.87亿元,同比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和7.2%。36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复工35个,完成年度投资25.12亿元。
 

延长:果链与气链并驱

  4月28日,观摩团奔赴延长县,在车轮飞驰间,见证该县产业发展的蓬勃脉动与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走进七里村镇白家川村,在中国销售集团延长果业深加工项目生产车间,银色的锅炉一字排开,散发着现代化工业的气息。展示台上,一瓶瓶色泽诱人的果酒、果汁等生产样品,仿佛诉说着延长县苹果产业蝶变跃升的故事。
  该项目由延安名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主要从事农产品收购、生产和深加工。项目总投资1.5亿元,2024年5月开工建设,目前已正式投料开始精酿啤酒试生产工作。项目投产后,年可消化本地苹果1.5万吨,提升附加值并带动就业,助力苹果产业链升级。
  来到充满乡土气息的延长县董家芽塬“千万工程”示范村,村庄风景如画,巨幅墙体绘画栩栩如生,崭新的游乐设施为乡村增添一抹活力颜色。
  2024年以来,该村依托地域优势,大力发展特色蔬果产业,探索建设“智慧果园”,新建日光温棚和鲜食采摘园,同时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先后规划建设民俗博物馆、乡间民宿等项目。当前,红薯科普馆、人居环境配套建设等项目正在全力推进中。
  沿着蜿蜒的盘山路,观摩团来到了延长县黑家堡镇泥河口石油伴生气综合利用项目施工现场。
  今年3月开工以来,该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进展迅速。施工现场,巨大的白色罐体矗立在山腰的平地一角,工人们正在紧张安装设备,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也在同步推进。
  项目负责人表示,预计今年6月底项目可进入试运行阶段。项目投产后,日生产LNG、混合轻烃约30吨,预计年产值3500万元,将对油田伴生气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甘泉:红旅与农园融合

  在甘泉县桥镇乡至道镇的群山间,一条全长65公里的长征历史步道蜿蜒伸展。步道旁,休息驿站、旅游标识、应急救援设施、垃圾收集站等设施一应俱全,沿步道而行,脚下是中央红军当年进入甘泉的路线,耳畔仿佛回荡着“雪地讲话”的历史回响。4月28日,观摩活动来到甘泉县长征历史步道建设项目现场,实地了解步道建设情况。
  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的首批工程,该项目总投资8600万元,串联起象鼻子湾会师地等多处革命旧址,将红色基因融入沉浸式研学体验。
  该项目是国家支持的首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也是陕西省同类项目中投资规模最大、获批资金最多、最早开工的项目,填补了全省、全市步道类红色旅游项目空白。
  距步道几十公里的下寺湾镇,千亩融合农业示范园内,连片的大棚整齐靓丽,一间间休闲凉亭和绘画小屋吸引人们不由得驻足观赏。园区建成全钢架日光温室大棚188座,全部配备轨道运输系统、水肥一体机和无纺布等设备,2024年产绿色蔬菜7700吨,实现产值2000万元。
  甘泉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健表示,示范园的“融合”特质更显现在产业链延伸上。“园区配套的农特产品集散中心在冷链仓储、净菜包装、电商销售等方面与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产品从田间到车间全链条增值,根源上解决农产品损耗大、产值低的问题。”
  截至3月底,甘泉县生产总值增长2.6%,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9%、6%。15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复工10个,完成投资11.3亿元。
  

宜川:光与果的交响曲

  4月28日,观摩团走进宜川县。从秋林镇的光伏“蓝海”到云岩镇苹果“红浪”,宜川县以重点项目为笔,绘就了一幅生态与产业共融的崭新画卷。
  在宜川县林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现场,深蓝色的光伏板如波浪般铺展在山坡上,阳光穿透板隙洒向地面,达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效果。该项目总投资4.6亿元,总装机容量100兆瓦,可节约标准煤11.2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1万吨,为能源保供、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
  “我们采用单跨33米的柔性支架技术,减少支架立柱数量,光伏板架设高度达3.5米,与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在光伏组件下种植苹果、花椒、连翘等作物,实现土地的双重利用。”陕西华电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建家介绍,项目将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每年为村民支付每亩1200元租金,项目寿命周期内累计租金将达2.9亿元。
  农光互补的“双赢”模式,既守护了绿水青山,又让村民的“钱袋子”愈发鼓胀。
  “30年前,全村只有20亩苹果园,如今4700亩耕地全种上了‘致富果’。”辛户村支部书记张延刚指着成片的果园说,通过“企业+合作社+果农”模式,该村建成40万箱果袋厂和果筐厂等,延伸了产业链条。
  近年来,云岩镇通过打破“地界”“路界”,小田并大田,推进标准化生产、规模经营,有效解决果树老龄化、土地碎片化问题。创新“以株计费”社会化服务模式,实现“五统”管理,构建特色产业服务体系,助力果业提质增效。
  “在整个建园过程中,通过合作社统购物资,仅水泥杆一根就节省10元,每亩可为群众节省1244元,连片栽植的10618亩果园累计为群众节省1320万元。”云岩镇党委书记杜云为大家算了一笔账。
  

黄龙:风电与文旅共舞

  4月27日,观摩团走进黄龙县。从崾崄乡迎风转动的“白色风车森林”,到瓦子街镇焕发新生的红色民俗村落,该县以清洁能源与乡村振兴的双轮驱动,谱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在崾崄乡旗杆庙村,20台风力发电机巍然矗立,巨大的叶片随风转动,将大自然的馈赠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电能。国电龙庆50MW风电项目自并网以来,年均发电量达9500万千瓦时,年产值突破2600万元,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3.4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约155吨。
  与风电场遥相呼应的,是瓦子街镇瓦子街村偏石村民小组的“颜值逆袭”。这个曾因破败民居和泥泞道路被戏称“垃圾靠风刮”的古村落,如今青砖黛瓦、曲径通幽,28套特色民宿错落有致,屋顶咖啡屋与草莓采摘园点缀其间,既留住乡愁,又提升了旅游体验。
  “瓦子街生态旅游经过多年发展,‘以旅带农、以农供旅’的产业格局和群众共识基本形成。”瓦子街镇党委书记胡霄介绍说,2024年瓦子街村累计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00万元,群众户均增收3300元,昔日的“空心村”已成为三产融合的致富样板。
  截至目前,黄龙县一季度生产总值完成5.402亿元,全市第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11605元、4735元。12个市级重点项目全部开复工,谋划市级重点项目46个,储备市级项目26个。
  黄龙县委书记李富荣表示,该县将坚持把项目谋划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以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固底盘、夯基础、促转型,持续打好项目谋划主动仗、招商引资攻坚仗、服务管理协同仗,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
  

高新区:智能与科技赋能

  4月28日,观摩团抵达延安高新区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走进高新区森渝电力设备生产基地项目现场,崭新的厂房拔地而起。
  该项目亩均投资807.75万元,亩均产值403.88万元,是基于物联网的配电设备状态监测、平台电力运维AI诊断云技术服务等,以智能开关柜为核心产品,结合新能源领域,通过生产高效、智能的电力设备、储能系统,助力新能源项目实现高效并网和稳定运行,加速能源结构转型。
  “我们的产品可应用于电网、风力发电等领域,可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降低碳排放,显著提高能源效率。”陕西森渝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新路说。
  随后,观摩团来到斯伦贝谢长和油田工程生产技术中心项目。该项目主要开展监测、维修压裂车等业务,其背后的企业SCP-斯伦贝谢长和油田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一直以来深耕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通过全球先进技术、灵活的商业模式以及地质工程生产一体化服务提供解决方案。
  作为延安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目前高新区正全力冲刺升建国家高新区。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上,高新区以升促建,多措并举。一方面全力推动产业集聚,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另一方面,致力于产能提级,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创新模式,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与竞争。
  当前,高新区全面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加速推动“两链”融合,优化落地服务保障,努力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朝着升建国家高新区的目标大步迈进。
  

新区:匠心拉升品质

  4月28日,观摩团来到延安新区,这座承载城市未来的现代化新城区,以蓬勃的建设热情,展现活力的创新发展成果。
  观摩团首先来到邦泰·臻境项目,售楼部兼日后入户大厅如一座现代艺术宫殿,其精致的设计与恢宏的气势令人眼前一亮。步入园区,绿化景观错落有致,各类绿植生机勃勃。
  据了解,该项目由四川企业邦泰集团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12亿元,占地约110.2亩,亩均投资1089万元,预计可带动就业300人。
  邦泰集团2021年入驻延安以来,先后投资建设4期地产楼盘,深度融入延安城市发展脉络,以匠心精神深耕延安,持续加大在延安的投资力度,不断提升人居品质。
  第二站,观摩团前往新区启源生活服务中心项目。施工现场,塔吊挥舞着长臂,将建筑材料精准吊运到指定位置,绿色围挡环绕楼体,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
  该项目作为“企业+村集体”合作开发的三产项目,是由宝塔区河庄坪镇小沟村杜家沟组股份经济合作社与陕西庞龙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商业综合体。这样的合作开发模式在盘活三产用地中,一方面有效解决了村集体开发时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另一方面为合作企业降低了建设所需的资金成本,同时引进专业开发企业为项目后期运营提供强有力保障,可更快实现回本盈利,互利共赢。
  今年以来,延安新区持续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旅游配套服务、商贸物流配套、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方面,系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重点项目建设实现稳步提升,与老城区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本版图/文 记者 叶树峰 李星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