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喷枪将水雾均匀洒向土地
● 镇村干部田间地头查看土壤墒情 通讯员 杨美蓉 宋妮
四月陕北,持续干旱,延川农田已“焦渴难耐”。站在田埂上的马志贵弯腰抓起一把黄土,细碎的土粒从指缝间簌簌滑落。
“今年这地旱得厉害,要是不浇水,种子种进去都活不成。”贾家坪镇刘家沟村村民马志贵巴望着自家玉米地焦急地说。
农民的焦虑,更是干部的“心头事”。贾家坪镇农业专职干部田浩的笔记本上早已密密麻麻记满了各村的情况与需求,第一时间向镇党委书记马国勇反映了上来。
“即刻召开抗旱调度会!”马国勇说。
旱情就是集结号!贾家坪镇党委、政府迅速行动,全面部署,积极动员全镇上下,协调各方资源,奔赴田间地头,全力协助群众共渡难关。
马志贵的农田里很快响起了抽水机的轰鸣声,水管沿着田埂蜿蜒铺设,汩汩清流正“欢快”地涌入农田,缓缓浸润着干涸的土地。马志贵紧跟在水管旁,不时调整着水管方向。
“政府送来的是‘及时雨’啊!”马志贵抹了把额头的汗水,脸上满是希望的笑容。
“我这片地都给浇上水了,这下敢种了,过不了几天肯定能长出苗子。”顺着马志贵手指的方向,远处的耕种机已在农机手的操作下开始“马不停蹄”地耕种了。
政府干部深入田间指导灌溉抗旱、农机服务队昼夜不停帮助耕地覆膜、供销社确保农资供应畅通无阻……在各方努力下,贾家坪镇已基本完成所有农田的灌溉与耕种。
在永坪镇寺村、冯家坪村的农田里,一场“科技浇灌”正在进行。新型设备喷涌出细密如纱的水雾,轻柔地拂过干涸的土地,仿佛春日里绵绵的细雨,均匀地滋润着每一寸土壤。村民们只需在浇完一块地后,简单地挪动设备位置,便能继续下一块土地的灌溉工作。
“这叫涡轮涡杆雾化喷枪。”永坪镇农业专职干部郝卓介绍,这项技术可将水分转化为微米级雾滴,不仅实现了精准灌溉,还大幅提升了水资源利用率。每台喷枪可覆盖周边数十亩耕地,可高效补足土壤墒情,大大减轻农户的体力负担,真正做到了“省时、省力、增效”,为抗旱保产注入了强劲动力。
“叔,你浇完水,等上一天再覆膜,还有啥困难没?你给我说,我们给你想办法……”在杨家圪坮镇槐树坪村的农田里,杨家圪坮镇农业专职干部刘雄雄细致地嘱咐着村民程春迎。
“我们积极抽调抗旱设备的同时,组织乡镇干部向农户询问了解旱情影响,针对记录的情况,制定应对方案,现场协调解决各种难题,并广泛动员组织农户主动开展抗旱自救。”杨家圪坮镇农业专职干部刘雄雄说。
放眼望去,乡镇干部与村民们或三五成群,合力搬运水管;或操作着抽水设备,仔细观察水流情况;还有的在田间地头相互交流抗旱经验,彼此鼓励。他们的衣服早已被汗水和泥土裹挟,却依旧干劲十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原本干裂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刚刚“探头”的农作物也在清水的滋养下挺直了腰杆,摇曳在清风中。
调动抗旱设备211台,发动群众2300余人次,储备种子9100公斤、肥料2410吨,调运水量5.63万方,投入抗旱资金57.63万元……从资源整合到科学调度,从科技赋能到技术帮扶,延川县各镇街干部群众同心同德、攻坚克难,用智慧与汗水播撒希望的种子,用实际行动绘就壮美的生产画卷,以百倍的信心静待丰收盈野、硕果满仓。
“下一步,我们将多措并举优先保障川道沿线地块的灌溉用水,全力以赴扩大灌溉覆盖范围,为农作物播种提供必要的水分保障。同时,结合不同时段的旱情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种植方案。”延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富军说,针对5月上中旬还存在严重干旱情况的区域,将改种谷子、马铃薯、荞麦等耐旱作物;针对5月中下旬仍存在干旱情况的地块,将改种生育期短的郑单958、延科288、宁单19号等粮饲兼用型或甜糯型玉米;针对6月中旬还未出苗的地块,则应急改种糜子、荞麦等短季耐旱作物,确保全县粮食播种任务高质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