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07日
连翘小药材 蝶变成产业
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刘静 乔洁
    ● 村民正在晾晒连翘叶

  晚春时节,走进黄龙县白马滩镇,漫山遍野的连翘花竞相绽放,金黄的花海随风起伏,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在白马滩村的连翘抚育基地现场,村民们有条不紊地对连翘树进行移栽补栽;山坡上,县镇农技专家正在分析今年的连翘长势;河西坡村祥龙茶厂内,工人们将一袋袋连翘叶送入全自动生产线;神玉村的村民对着游客侃侃而谈:“咱们白马滩的连翘茶清热败火效果一流……”
  这幅生机勃勃的图景背后,是白马滩镇围绕连翘产业打出的一套“组合拳”。从“藏在深山无人识”到“链动三产富万家”,连翘产业的蝶变之路,是镇党委、政府执生态之笔绘就的产业振兴新画卷。
  小山坡“变身”致富园
  前不久,天边刚刚出现一丝亮光。白马滩村的群众就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拿着镢头、拉着树苗,在山坡上开始移栽补栽连翘树了,在技术员的精心指导下,挖坑、插苗、覆土,短短几分钟,一株小小的连翘苗便移栽入泥土里。连日来,像这样抢抓时机、栽植连翘的场景,在河西坡、神玉等村的山坡上、道路旁、房前屋后,随处可见。
  “我们村野生连翘资源丰富,这是发展经济的‘金钥匙’。”白马滩村党支部书记陈红京站在寨沟山坡上介绍,依托“五级联动”机制,党支部牵头组织20余名党员群众,以工代赈参与野生连翘抚育工作。从疏密定株到整形修剪,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预计3天内就能完成今年的种植任务。
  今年60岁的韩龙已在抚育基地工作近20天,每天150元的收入让他十分满足。从最初的零星种植,到如今2000余亩的规模,从最开始的2~3人,发展到吸纳附近20余名村民就业,野生连翘抚育基地正带领乡亲们实现种植致富。
  连翘花带动旅游热
  连翘花开,春满群山。眼下,白马滩镇连翘花开正艳,远远望去,满目金黄,美不胜收,与不远处的神道岭相互映衬,前来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山坡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牌格外醒目,这正是目前白马滩镇打造万亩野生连翘产业的真实写照。
  “这片连翘花海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来自韩城的杨丽萍女士一行5人,连日来相继游览了神道岭景区、暖山河畔、东周古寨等,一行人在花海中跳舞、拍视频,不亦乐乎。
  白马滩镇依托良好生态优势,将连翘花海转化为旅游资源,打造“赏花经济”。“连翘产业是兼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绿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果实、叶、根均可入药,叶子还可加工成连翘茶,花开时节更是引人入胜,具有旅游观光与医药经济开发的双重价值。‘春赏花、夏品茶、秋摘果’,生态与经济双推进,助力乡村更加美丽、产业更加兴旺。”提起镇上连翘产业发展,镇二级主任科员张惠斌不由得喜上眉梢。
  据统计,今年仅清明小长假期间,白马滩镇共接待游客2000余人次,实现旅游消费26.5万元,为全年旅游发展赢得“开门红”。
   绿叶子铺就“黄金路”
  “擦擦擦……”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河西坡村企联建祥龙茶厂的炒茶师傅有条不紊地制茶。只见翠绿的连翘叶经过不同的炒制工艺后,脱去水分,呈现出深绿色和深红色两种,制茶车间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连翘特有的清香味道。
  “炒茶可不简单,将新鲜的连翘叶子放到杀青机器去除部分水分,然后将叶子放到风选机进行筛选,再经过揉捻、炒干、压缩成型、烘焙后,连翘绿茶才算炒制完成。”在制茶间,工人师傅一边忙碌一边介绍,7斤鲜叶能制1斤茶,每次炒制100斤鲜叶,可产出15斤成品。
  连翘茶加工量的增大,更激发了老百姓上山采摘连翘叶的积极性。“白天采了叶子,晚上在家门口就卖成了钱。”51岁的潘晓云是河西坡村村民,近年来,她通过采摘连翘叶子卖了不少钱。
  “一斤15元,勤快点一个月能摘300斤,收入4000多元。”提起连翘叶采摘,潘晓云笑得合不拢嘴。
  除了采摘叶子,祥龙茶厂也通过带动务工实现群众就业增收,“自从连翘茶厂建起来,我就在这里打工,每天能挣100多元钱。”河西坡村村民张万海,过去一直靠种地为生,在村党支部介绍下来到茶厂上了班,每个月有了稳定收入。
  从荒山到致富田,从单一农业到三产融合,白马滩镇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摇曳的连翘花不仅是村民的“致富花”,更成为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见证着这片土地“绿富同兴”的美丽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