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07日
延油三叠
    ●    延长石油吴起采油厂吴仓堡采油队二号注水站(王占学摄)
    ● 七里村采油厂出产的原油样品
    ● 入夜的石油厂
    ●    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延一井)

  在幅员37万平方公里的鄂尔多斯盆地,位处东南一隅的“延一井”,就像镶嵌在辽远大地上一枚小小的印章。与其亿万年尺度的地质演化史相比,创立120周年的延长石油,还是如日初升的蓬勃少年。
  地不吝其宝,馈世以能,人惜而用之,成火成光,遂有文明因缘。百廿载以来,工业革命席卷全球,古老神州在历史三峡中跌宕起伏、凤凰涅槃,而从陕北这口小小的油井点亮的爝火,也与世变同风雨,与民族共命运,在百折千回中奋勇向前、渐次壮大,成为中国石油工业之光。
  煌煌青史,慨当以歌。寄君一曲,三叠永志。
  地书
  在距延一井不远的七里村采油厂杨家沟联合站,化验员鲍丽端来一烧杯正要检验的原油,色呈墨绿、光可鉴人。都说好油出在七里村,亲眼见到这品质上乘的轻质油,还是让人忍不住想“喝”一口。
  这是鄂尔多斯盆地丰美的馈赠。北起阴山,南抵秦岭,西接六盘,东达吕梁,这座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的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在数十亿年的漫长地质演化史上几度沧海桑田,孕育了极为丰富的能源资源。
  4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这里还是一片平均深度40米左右的海洋,其后海陆交互复杂演化,炎热潮湿的气候和繁茂的古生物,为天然气的生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中生代三叠纪雨热交替,植被更加繁盛,黑色泥岩的大量沉积和局部夹杂的煤层,为油气资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侏罗纪以后,盆地随地壳运动数次升降,其间形成的低幅褶皱,进一步促进了油气资源的聚集。第四纪迄今,风从中亚和蒙古搬来一座黄土高原,水将其切割得支离破碎,形成了盆地东南部现在的地貌形态。
  这是一本神奇而厚重的“地书”,只等风云际会,由一些勇敢而睿智的人来开卷。
  在延长县安沟镇的一条河道里,深埋地下的含油砂岩受地壳应力场作用,在河床局部露出地表,油苗便从岩隙间缓缓渗出,触手如墨。一如最早命名“石油”的沈括在其大著《梦溪笔谈》中所描绘的,“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
  这些油苗,是地下宝藏对人类最早的提示。但从秦汉到清末,农业时代的人们对石油的利用,还主要局限于燃灯、润滑、医疗、制墨以及部分军事用途。直到19世纪后半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石油划时代的伟力才真正迸发。在西方列强的觊觎下,1905年诞生的民族企业——延长石油,正式揭开了鄂尔多斯盆地这本大书的第一页,中国陆上石油工业由此发端。
  《礼记·礼运》有言:“地不爱其宝,故出醴泉。”大地是慷慨的,也是苛刻的,从来不会将无量珍宝和盘托出,而总是藏在数千米深的地下,并布设重重迷宫,让人们在一次次艰难跋涉中反复摸索,不断增进对她的认识,直到找到芝麻开门的诀窍。
  在世界油气勘探早期,美苏科学家主导的“海相生油论”盛极一时,中国广泛分布的陆相沉积地层,被认为不易生油成藏。1914年,北洋政府与美孚石油公司签约,联合开采延长油矿。美国石油专家经过两年的地质勘查,只发现少量油气,据此抛给中国一顶“贫油论”的帽子。
  这种悲观论断,并未成为中国人找油的“紧箍咒”。没过多久,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王竹泉、谢家荣、潘钟祥等为代表的地质学家,再次对陕北区域及延长油矿进行地质勘查,成功突破“海相生油论”的束缚,发现了永坪油田,并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陆相生油理论”,对中国石油工业产生深远影响。
  事实上,对鄂尔多斯盆地特殊的地质条件而言,勘探发现和高效开发,都是世界级难题。
  今年刚入职延长石油研究院勘探所的刘松岩博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专业。“以前,我以为开采石油就像从地下抽水一样,只要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裂缝通道就可以出油,实际见到咱们油田的岩心后,才发现这些致密储层以极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锁住了’石油,大大提升了开采难度。”
  井井有油,井井不流,世所罕见的“三低”(低渗、低压、低丰度)油田特质,让盆地东南部的延长油区被形象地称作“磨刀石”。磨刀石上闹革命,可能吗?延长石油给出了十分肯定的回答。
  在吴起庙沟镇的一座山头上,油田公司首口页岩油水平井——吴页平一井正在稳定生产,2022年投产初期日产油超过100吨,目前日产油5-6吨,是同区域常规井产量的6倍以上。在先进探采技术加持下,鄂尔多斯深部页岩油、致密油藏显示了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
  而在志丹朱家湾采油队,持续10余年的注水大会战,让主力油层地层能量得到有效恢复。2018年以来,该采油队在没有打一口新井的情况下,自然递减率大幅下降,单井产量稳步提高,较注水前增产50%以上。2024年原油产量高达31万吨,相当于东部老区一个采油厂的年产量。
  120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上,几代延长石油人埋头苦干、不怕困难,凭着“青石板上也要抠出二两油”的气魄和韧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从早期的油苗找油、裸眼井开采,到如今的水平井大井丛开发、温和精细注水稳产;从油区偏处“三延”,到遍布陕北并进军内蒙古、新疆;从百年来只产油不产气,到勘探发现万亿方延安大气田,建成国内第七大油田和第四大气田,基本形成年原油产量和天然气当量“两个1000万吨”产业格局……
  上溯洪荒,下启流长。这本地书,延长石油正在不断翻开新的一页,书写新的精彩!
   人镜
  月上梢头,入夜的七里村安卧在延河的臂弯里,祥和而静谧。厂区东侧,逼真复原的老石油厂拱形大门,仿佛一座联通历史与当下的时空隧道。似乎一踏进去,就会与身形瘦削、行色匆匆的陈振夏迎面相逢。八十多年前,他和油厂职工井场奋战披过的延长月色,如今也在落在我们身上。
  一个企业的存续发展,离不开安全稳定的大环境,也离不开强有力的主心骨。遥想延长石油厂创立的前三十年间,国家积贫积弱、战乱频仍,管理机构和人员频繁更迭,投资开发计划难以落实,生产经营长期在低位徘徊,发展步履维艰。直到1935年,陕北红军解放延长县,石油厂回到党和人民的怀抱,并成立了石油战线第一个党支部,才真正焕发新生,逐步成长为陕甘宁边区的工业顶梁柱。
  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这块红色热土既是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也是各行各业优秀人才辐辏的高地。在延长石油厂,受教于北京大学矿冶系的严爽、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的汪鹏等,都是经过科班训练的人杰。1938年来延安的陈振夏,已在上海模范工厂、中华电器制作所等近代工业企业饱经历练,习得一手钳工的绝活,并在轮船招商局当了十年轮机员,精通各类机械知识。不仅如此,他还多次参与工人运动,投身近代中国启蒙与救亡的时代浪潮,政治上迅速成熟起来。
  在陈振夏等人的带领下,延长石油厂干部职工积极收集战乱中四散的设备,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全力恢复生产。钢材匮乏,就以木代钢修复钻机;燃料不足,就想方设法自办小煤窑;道路难行,就修建公路畅通物流……他们埋头苦干、日拱一卒,先后打成了初日产量1.6吨的“起家井”,钻出了前所未有的高产自喷井“七1井”和“七3井”,硬生生将一个奄奄一息的“烂摊子”,打造成了边区赫赫有名的“功臣油矿”。
  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1943年,延长石油厂原油产量达到1279吨,突破1000吨历史大关。这个如今看来微不足道的数字,那时却是天大的喜讯,对遭遇全面封锁的陕甘宁边区犹如雪中送炭。它不仅满足了边区军民的用油需求,保证了军车的行驶、电台的发报、机器的转动、枪机的润滑,点亮了无以计数的马灯、油灯,供应了印刷边币、书报材料等所用的油墨,还从国统区换回电讯器材、西药、布匹等许多紧俏物资,为支援抗战立下汗马功劳。
  1944年5月22日,在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暨职工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一块边区人民纺织的白布上亲笔为陈振夏题写:“埋头苦干——为陈振夏同志书”,并号召边区的厂长、工程师、技师及全体职工向他学习。这既是毛泽东对石油行业的第一次题词,也是对延长石油的最高褒奖。从此,“埋头苦干”成为延长石油成长的根、发展的魂。
  上世纪三十年代,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以这段话来对照陈振夏的人生,简直符合若节。他分明就是这种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一分一秒都不肯虚度年华,一丝一毫都不愿碌碌无为,整个一生都俯仰无愧的人哪!
  在边区的近十年间,以他为代表的延长石油人尽忠职守、苦干巧干,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创造了石油事业的辉煌。抗战胜利后,异地工作的他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两袖清风的作风,衣有补丁、身无长物,让暌违十六载的女儿感慨不已。那张承载着至高荣誉的奖状,多年来藏于箱底,直到晚年缠绵病榻,被老伴偶然发现,方为世人所知。
  这充分彰显了一个共产党人忠于信仰、艰苦奋斗的本色,也完全印证了他年少时受教于父亲的那句“平生正直无私曲”的人生箴言。
  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陈振夏这面纤毫不染的镜子,始终是延长石油人修身治企、报国惠民的精神瑰宝,代代相传,念念不忘。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如今,在七里村采油厂,一座以陈振夏命名的纪念馆正在精心建设,以供后来者瞻仰前贤风范,砥砺奋进之志,为扎根陕北、奉献陕西、能源报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程
  一位历史学家曾经说过,任何一国的国民,当对本国历史略有所知,尤必附随一种温情与敬意,由此国家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国家如此,企业亦然。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120年来,延长石油胸怀“国之大者”,秉持能源报国理想,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然发展成为国内独有的油气煤多种资源高效开发、综合利用、深度转化的大型能源化工集团,并跻身世界企业500强。集团财税贡献连续多年保持陕西和全国地方企业前列,荣获第三届和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历史的最好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近年来,在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下,集团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实干为先、改革为要、合规为基”工作主线,原油产量保持千万吨以上稳中有增,天然气产量超过百亿方,煤炭产能达到5000万吨,构建形成油气煤“三足鼎立”、油气煤化电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元支撑发展新格局。2024年,油气当量一举突破2000万吨大关,再创历史新高,入选全国年度油气勘探开发十大标志性成果,成为百年延长发展史上又一座重要里程碑。
  江山如有待,征人不解鞍。当前,站在延长石油创立120周年和“十四五”规划收官的新起点上,十万延长石油人团结一心、立破并举,正以敢闯敢试敢首创的奋进之姿,干字当头抓发展、奋发有为开新局,接续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低碳综合能源服务商和高端石化产品供应商,为奋力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贡献延长力量!
  (作者 胡利强 杜培华 通讯员 刘海涛 齐伟仝 胡世军 刘亚萍 制图 薛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