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窗外,柳色是丈量大地的标尺。陕北的柳芽才抽出一痕鹅黄,关中平原的柳叶已舒展成工笔小楷,待到翻越秦岭,汉中的垂柳竟擎起墨绿的团扇。三种绿在清明雨雾里次第晕染,恍若一卷徐徐展开的《千里江山图》,让我在这流动的画卷中,开启了与汉中小江南的浪漫邂逅。
汉江两岸的油菜花海,黄得让人眼眶发烫。这浓烈的色彩里,藏着整个春天最诗意的注脚。站在田埂上,金黄的花浪随风翻涌,既有《诗经》“桃之夭夭”的灼灼热烈,又兼杨万里“接天莲叶”的壮阔磅礴。蜜蜂穿梭花间,奏响春天的乐章;白蝶翩跹起舞,书写灵动的诗篇。孩子们追逐的欢声笑语与花香交织,大人们镜头里定格的黄塘水乡,让我忽然懂得,语文课本里的美好从不是文字幻影,它们早在现实中扎根,等着与我们的目光温柔相认。
如果说油菜花海是大自然书写的诗行,那么古汉台博物馆便是历史沉淀的典籍。推开馆门,仿佛翻开一本泛黄的史书,那些在课本里熟悉的名字,正从字里行间走向眼前的真实。
蔡伦的身影在《纸的发明》一课中曾让孩子们惊叹,此刻展柜里的造纸术模型,正无声诉说着这位发明家的伟大——当树皮、麻头化为轻薄的纸张,文字便挣脱了竹简的沉重,让《诗经》的风雅、楚辞的瑰丽得以在更广的天地流传。指尖抚过展牌,忽然明白:原来我们捧读的每一本课本,都是千年文明的接力,是蔡伦们用智慧搭起的文字桥梁。
转身便遇见诸葛亮的传奇。课本里读过无数次的《出师表》,此刻在汉中的土地上有了更厚重的注脚。六出祁山的运筹帷幄,“鞠躬尽瘁”的赤子之心,都在陈列的文物中变得鲜活。那柄羽扇仿佛还在轻摇,遥想当年他在此挥毫写下“亲贤臣,远小人”的恳切,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从泛黄的字迹里触摸到滚烫的忠忱——这便是语文的力量,让千年前的心跳,至今仍在读者胸中回响。
就连曹操的笔墨也在此留下印记。《龟虽寿》里“老骥伏枥”的豪情,曾在课堂上点燃多少少年的壮志,此刻望着馆内“衮雪”二字的墨宝,仿佛看见他当年征战汉中时,在秦岭暮色中挥毫的身影。文字真是奇妙的媒介,让千年前的英雄气短、壮怀激烈,都化作今日课堂上的朗朗书声。
回到陕北已是深夜,案头的柳枝在月光下投出斑驳的影子。这次汉中之行,让我对这个“西北小江南”充满了眷恋。它不仅有如画的风景,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刻感受到,语文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文字,更是流淌在山河岁月里的诗意,是先贤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明天课堂上,我要告诉孩子们,地理书上的等高线会发芽,历史册页里的典故能开花,当我们用脚步丈量过秦巴大地的褶皱,那些沉睡的文字都会睁开惺忪的睡眼,带我们领略语文的无穷魅力。
(宝塔区柳林镇中心小学教师 韩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