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静 通讯员 班彩彩
只要心里装着群众,脚下踏遍泥土,手里握有办法,方能成为一名“领头雁”,引领村民们过红火日子,推动村子产业蒸蒸日上。——这是吴新昌在工作笔记中写下的一句话,也是激励自己为村民们谋福祉、办实事的不懈动力。
吴新昌今年47岁,担任宝塔区临镇镇姚家坡村党支部书记。他从一名经营手机店的个体户,到姚家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肩负起村集体发展的重任,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任职的7年时间里,吴新昌带领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们一起建大棚、搞养殖、种植羊肚菌,创办村集体菌种厂。他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推动产业发展,使姚家坡村从贫困村一跃成为产业示范村,村民们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姚家坡村曾是临镇镇的四个贫困村之一,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依靠传统玉米种植和村民外出务工维生。2014年以前,村民年均收入仅3325元,村集体年收入不足700元;村里基础设施破旧,村内巷道泥泞难行,公共设施严重缺乏,村民们生活十分艰苦。吴新昌上任后,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对全村进行了硬化道路、安装路灯、配备健身器材、加固河道河堤等,使村里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村民们出行更加便利。
以前村里交通不便,土地撂荒严重,村集体收入低下。吴新昌带领村民们治理撂荒地,经过多年治理,将120余亩撂荒地转化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资源。2021年村集体修建大拱棚450米、2022年新建暖棚8座,村集体收入逐渐增长。
村基础设施改善、集体收入增加后,吴新昌又着手规划产业发展。他深入调研,结合姚家坡村的气候、土壤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决定发展拱棚瓜菜产业。但这个决定在村民中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有人排斥有人担忧,有村民说“种了一辈子玉米,这拱棚瓜菜从来没种过,又不懂技术能行吗?”还有人质疑吴新昌的动机。
面对质疑和压力,吴新昌和村“两委”成员没有退缩,一家一户走访,耐心倾听村民想法和顾虑。为了让村民们看到发展大棚种植的决心,村“两委”班子决定,所有班子成员带头建棚,每家最少建4个拱棚。
2019年,第一批75个拱棚迎来了丰收季。1个拱棚一年种两茬,收入1.5万多元,比种植10亩玉米效益还高。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们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纷纷主动要求建棚。
“拱棚瓜菜产业已经成为姚家坡村的支柱产业之一,为村民们带来了稳定的收入。看到大家收入提高,我所有的辛勤付出都是值得的。”吴新昌满怀欣慰地说。
村民赵建政以前是村上的贫困户,一年靠种玉米收入不了几个钱。后来加入兴昌种植养殖合作社,养殖黑毛猪和绿壳蛋鸡,过上了好日子。
“吴书记有本事,把我们村的产业搞得红红火火,还为19户43名贫困村民免费提供猪仔、鸡苗,并负责技术培训和销售,让我们的收入翻了一番,生活越来越好。”赵建政感慨地说。
随着产业发展,吴新昌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便大力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积极宣传村子发展规划,吸引有志青年投身乡村建设。目前,该村已吸引众多年轻人回村发展,村班子成员年轻化,平均年龄41岁。返乡大学生张露加入后,经过多年的探索实验,让羊肚菌这一特色产业在姚家坡村落地生根。
“我们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广‘菌+瓜+菜’三茬轮作种植,亩均收益超过了6万元。”吴新昌自豪地说。
羊肚菌种植户刘丹充满信心,今年他种了2棚羊肚菌,这是种植的第二年。前几年看到同村种植户收入翻倍,觉得羊肚菌是一项能增收的好产业。于是就把想种植羊肚菌的想法告诉了吴新昌,发展羊肚菌产业。
“去年多收入了1万多元,今年预计也能有个好收入。”刘丹说。
羊肚菌种植产业的兴起,带动村上修建了菌种厂,不仅满足本村需求,还对外销售菌种,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目前,该村村集体年收入突破2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8年的8325元跃升至现在的2万元。
站在新建的菌种厂前,吴新昌目光如炬,他铿锵有力地表示:“我要让姚家坡的菌香飘遍全国,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