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12日
匠心筑梦绽芳华
——延川县新时代劳动模范写照
    ● 张爱芳专注在生产一线
    ● 宋福生(右)选取代表性土样进行检测
    ● 王小平(左一)到项目一线查看进度

  通讯员 张伟 申壮
  在延川县这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土地上,“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时代强音久久回荡。这里,汇聚着无数奋斗者的身影,他们以汗水浇灌梦想,用智慧书写华章。张爱芳、宋福生、王小平三位劳动模范,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深耕不辍,以卓越的成就、无私的奉献,诠释着新时代劳模精神,成为延川县高质量发展征程中的璀璨星辰。
   张爱芳:生产线上的“创新先锋”
  走进位于延川县文安驿镇工业园区的创新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宽敞的生产车间内,一位身着红色工作服的女职工正在向旁边的男职工讲解加工零件的工艺要求。在她的悉心指导下,一会工夫,一件符合工艺的产品便新鲜“出炉”。
  这名女职工便是厂里的常务副厂长,2023年延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爱芳。在同事眼中,她不仅是技术过硬的“多面手”,更是出了名的“拼命三娘”。新员工入职时,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和复杂的机械操作流程,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作为常务副厂长,张爱芳总是耐心地从最基础的知识讲起,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操作设备、识别图纸。在她的悉心指导下,一批又一批的员工迅速成长为企业的骨干力量,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张师在厂里非常受欢迎,对工作非常认真,她身上的那股拼劲一点不输我们年轻人。”延川县创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车床技术工冯文权说,就像她常说的那样,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回顾张爱芳的职业历程,成绩斐然。早在2020年度,她就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出色的工作成果,被评为“技术能手”。在工作中,张爱芳始终保持着刚入行时的那股拼劲——设备要摸透,工艺要吃透,问题要钻透。靠着这股拼劲,张爱芳团队成功突破技术瓶颈,攻克了多项技术专利,为企业赢得了核心竞争力。
  “张爱芳工作积极肯干,踏实认真,业务精通,对公司产品工艺了如指掌。我公司产品品种多,要求高,公司把生产交给她非常放心。”延川县创新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红东说。
  近年来,延川县创新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从县域企业到国际供应商的华丽转身。去年,公司成功引进大庆油田装备西部生产基地项目,面对高、精、尖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张爱芳带头钻研新技术,并亲自参与设备调试和工艺优化,确保新生产线顺利投产。
  “当初我们靠着‘宁肯苦干、不愿苦熬’的倔劲儿,硬是把一个只能打镰刀、锄头的小作坊,发展成了拥有自主专利的高新技术企业。这些年,我最骄傲的不是企业做得多大,而是我们始终保持着延安人的那股子精气神。现在虽然引进了很多智能化设备,但咱们延安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本色永远不能丢!”张爱芳说。
   宋福生:田间地头的“植保120”专家
  在延川县的农业战线上,同样有一位默默耕耘、成绩卓著的工作者,他就是延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延川县植保植检站站长宋福生。多年来,宋福生始终以专业专注的态度坚守农业战线,用满腔热忱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丰收希望。
  宋福生于2017年开始,结合延川苹果、畜牧产业的特点,积极探索研究“果沼畜”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模式,解决了区域内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了节水、节肥、节约劳动力的目的,推动了延川苹果产业的提质增效。
  “这几年我们都用的是果沼畜一体发展模式,苹果又大,口感又好,外地来的客商特别喜欢,都跑过来订购,去年我卖了17万元。”延川县文安驿镇贺家河行政村村民王东东说。
  在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26年中,宋福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与土地“打交道”。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他坚持每周下乡采样,严格按照规范流程选取代表性土样。这些珍贵的样本经过实验室精密分析后,为改良土壤结构、提升耕地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当地农业种植方案的制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和宋福生搭档已经十多年了,在我印象中,他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田间地头,全县每个村都有他的足迹。”延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明富说。
  26年的坚守终获硕果。2022年,宋福生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获得者;2024年,又摘得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这些沉甸甸的荣誉,不仅镌刻着一位农技专家对黄土地的赤诚之心,更见证了延川农业从传统耕作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作为市、县政协委员的宋福生还积极履行政协委员职责,结合专业所长,聚焦“三农”痛点,每一条建议都直指粮食安全与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为全县农业发展开出精准“处方”,成为名副其实的“植保120”专家。
  “1999年从农校毕业以后,就被分配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一干就是26年。近年来,我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开展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解决群众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使农民的收入切切实实地提高,得到了果农的一致认可。同时,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希望通过反映群众的呼声,推动我县农业高质量发展。”宋福生说。
  王小平:建筑领域的民生筑梦人
  在延川县的建筑领域,王小平的名字广为人知。担任陕西华汇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的他,凭借对建筑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社会责任的勇于担当,先后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延安市劳动模范等称号,成为行业内的一面旗帜。
  走进延川县张家湾片区棚户区改造安置房项目现场,如往常一样,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王小平来到工地,与施工负责人一起仔细巡视工程的进度。这些安置房关乎着300多户家庭的安居梦想,面对紧张的工期以及各类技术难题,王小平带领团队反复研讨,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确保项目高质量、高效率推进。
  “王总很上心,每天都能按时抽出一定时间参与项目的运营和管理,在质量、安全、进度、成本四个方面管理非常到位。”张家湾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经理王立宁说。
  王小平不仅在工作上成绩斐然,还心怀大爱,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为助力延远中学改善学校环境,王小平慷慨解囊。在他的帮助下,延远中学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教学设备更加完善,为师生营造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王总是一位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在他担任延远中学董事长期间,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今年他又拿出10万元,资助了咱们延远中学的100名贫困生。”延远中学校长刘涛说。
  从建造者到筑梦人,王小平用他的匠心、担当与大爱,诠释了新时代劳动模范的精神内涵。
  “劳模精神不仅是个人的价值追求,更是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将继续以劳模精神为引领,在创造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群众办实事,为社会谋发展。”王小平说。
  在延川这片热土上,张爱芳用创新突破技术瓶颈,宋福生用坚守守护万亩良田,王小平用匠心筑就安居梦想。他们以精湛技艺锻造“匠技”,以坚定信念淬炼“匠心”,以责任担当铸就“匠魂”,三位劳动模范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劳模精神。他们以“干一行爱一行”的执着、“精一行成一行”的追求,在各自领域精耕细作,与延川人民一道,用勤劳双手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