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14日
“田管家”优管“饭碗田”
——富县“5335”机械化种植模式让农民少花钱多打粮
  记者 任琦 通讯员 袁欣
  连日来,在富县的广袤田野上,一场“科技+服务”的耕种革新正如火如荼展开。机械的轰鸣声回荡在田地间,勾勒出现代农业发展的崭新图景。面对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现实挑战,当地农机合作社以代耕代种模式为发力点,让老农田重焕生机,也让“藏粮于技”的理念落地生根。
  走进直罗镇南家湾村,处处可见忙碌的耕种场景。旋耕机在土地上往来驰骋,将板结的土壤翻整松软;播种机穿梭其中,精准地将玉米种子播撒进土地。今年,富县大力推广玉米密植高产“5335”机械化种植模式,为土地注入丰收基因。“5335”,即每亩种植密度设定为5000株,深松深度达30厘米,化肥分3层施入,机械进地一次就能完成深松、施肥、播种、覆土、镇压5项作业工序。科学密植充分挖掘出每寸土地的增产潜力。
  直罗镇南家湾村村民李亚林对这种模式赞不绝口:“让我们省了不少事,集中耕种不用一家一家地撒肥,非常方便。”他说,今年的“5335”模式,他们不用出旋地钱、种子钱和播种钱,直接就能种上,而且每亩肥料成本不到100块钱,每亩大概能省300块钱。
  这场耕种革新背后,农机合作社成为关键力量。它们化身“田间管家”,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从整地、播种到收割,一站式解决农户后顾之忧。
  富县彤欣琪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王辉表示:“农村老龄化问题突出,机械化作业老年人难以胜任。我们主要为老年人提供代耕代种服务,分为全托和半托两种模式。有能力的农户可以选择半托,没有能力的就全托管,从耕种管收全部由我们负责,他们只需等玉米收获后收钱就行。”
  在张村驿镇罗儿山村,村民谭小成的50亩地膜玉米田已完成耕种。他看着正在作业的播种机,感慨道:“机械化作业让耕种效率大幅提升,过去人工耕种50亩地耗时漫长,如今一天半就能完成耕、播、覆膜、施肥等一系列作业。普通玉米亩产一般在700到800公斤,而地膜玉米亩产可达900到1000公斤。我种的50亩地膜玉米,收益比普通玉米多了好几万元,机械化种地既方便又高效。”
  能收获这份“科技红利”,得益于合作社的十几种先进设备。据富县农民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张振东介绍,合作社正抢抓农时为2000亩玉米提供代种服务,代耕价格低于市场10%~20%,真正实现了让农民“少花钱、多打粮”。“我们合作社服务范围几乎覆盖全县,为老百姓提供代耕代种一条龙服务,从耕地、旋地到播种、施肥、打药,再到收割,老百姓只需负责销售。这几天作业繁忙,所有机械都在田间紧张作业。”
  2025年,富县将继续实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300亩,打造粮食生产示范点10个、千亩“吨粮田”3个,全年计划播种粮油9.1万亩,生产粮食3.3万吨以上。在“科技+服务”的赋能下,富县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将持续书写丰收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