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风掠过洛川塬的沟峁,古老的黄土地上涌动着文化复兴的热潮。这座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小城,以创新为弦、传统为谱,在民俗体验的烟火气、非遗传承的科技感与公共文化的亲和力中,奏响了一曲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旅新乐章,吸引着四方来客共赴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约。
近日,走进洛川县旧县镇王家村的网红大院里,民俗文化正以鲜活的姿态拥抱当下。激昂的锣鼓声中,秧歌队队员身着色彩斑斓的传统服饰,手中彩绸如流霞飞舞,与巷道里的网红打卡装置相映成趣,演绎着黄土高原的热烈与奔放。旗袍秀的舞台上,模特们衣袂翩跹,将东方古韵与现代时尚巧妙融合,每一个转身都流淌着岁月沉淀的温婉风情,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展演,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成为吸引游客、激活乡村经济的“流量密码”。
最富生命力的场景出现在传统乡村生活体验区。磨豆腐的石磨、榨油的木榨、推磨盘的“吱呀”声,勾连起人们对往昔岁月的温暖记忆。游客们参与其中,在感受先辈智慧的同时,也让古老的生活技艺焕发新生。
“周末带孩子来体验农耕,让孩子实地感受劳动乐趣,既是一种文化传承,也锻炼了身体,同时也助力了乡村农产品的销售。”来自西安的游客张先生的行为,正是洛川“文化体验+乡村消费”模式的缩影——体验区周边的农户借此推出现磨豆浆、手工榨油等衍生产品,日均增收超千元。
在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展厅,也上演着一场精彩绝伦的非遗盛宴,传统技艺正在经历凤凰涅槃般的重生。非遗剪纸传承人王红梅的摊位前围满了好奇的游客,只见她手中的剪刀在红纸上如灵蛇游走,眨眼间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便跃然眼前,引得众人赞叹连连;非遗毛麻绣传承人王桂连飞针走线,不一会儿精美的纹样在绣绷上逐渐成形,游客们不仅能实时观看,还能下单定制专属手工艺品,让非遗从陈列品变为“网红爆款”。
数字化浪潮同样为传统戏曲注入新活力。洛川县演艺公司借助抖音、快手等平台,将经典戏曲搬上“云端”,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精彩演出。资深戏迷赵大爷每天都会准时观看戏曲直播,与天南海北的票友在评论区交流心得。数据显示戏曲直播的观看量和互动量显著提升,传统戏曲以年轻化、数字化的表达方式,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实现了从“剧场演出”到“全民参与”的跨越。
洛川县图书馆也不甘示弱,精心策划的实践活动,成了小朋友们的欢乐课堂。
洛川县永乡镇幼儿园的孩子们走进图书馆,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近距离了解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日常,学习整理图书、借阅图书的知识,当孩子们穿上特制的工作服有模有样当起“小小图书管理员”时,那份认真与专注,让在场家长倍感欣慰。
“这样的活动既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又能培养阅读兴趣,太有意义了。”孩子家长张师宏高兴地说。
近年来,洛川县文旅局精心策划构建“文旅+”乡村振兴生态体系新模式,开展“乡村旅游安全护航”行动,对全县各景区设施、食品安全、文化市场进行全链条监管。在重大活动期间推出“助农直播大集”,单场销售苹果、剪纸文创等产品。开启智能导览系统嵌入的“乡村振兴路线图”,引导游客体验洛川窑洞民宿、苹果花观赏、苹果采摘等业态,形成“主景区引流——乡村点变现”的产业闭环,在黄土地上描绘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文旅画卷,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也为乡村振兴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挖洛川的文化资源,打造更多具有特色的文旅产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推出更多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旅游环境,让洛川成为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推动洛川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洛川县文化旅游局长李发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