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植户高兆荣查看西红柿长势 本报讯(记者 白雪 通讯员 吴静)在安塞区坪桥镇马家塬村的温室大棚里,一串串“普罗旺斯”西红柿如红宝石般缀满藤蔓,种植户高兆荣粗糙的手指在绿叶间灵活翻飞,为秧苗绕蔓修枝,指尖沾满晨露与阳光。
“我们根据每天的订单,以最快的速度采摘好,送到商户手里,以此保证西红柿的新鲜度。”高兆荣一边说,一边托起个拳头大的西红柿,果皮透亮得能看见沙瓤纹理。
高兆荣所种植的西红柿是他5年前从山东引进的新品种,虽然生产周期长,但果实色泽鲜艳,口感鲜美,深受市民青睐。
以前,高兆荣主要靠种地和外出务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一年到头,辛苦忙活不说,收入也没有多少,看到村里其他大棚种植户日子越来越红火,这个陕北汉子也有了种大棚蔬菜的想法。
“种菜是个细致活儿,不管是选种、育苗,还是浇水、施肥等等,每个环节都要讲科学、讲技术,哪个环节处理不好,都会直接影响收益。”高兆荣说,只要一有时间,他和婆姨就在大棚里平地、浇水、施肥、控温,到了寒暑假,连自家的娃娃们也跟着在大棚里一起干活。棚外的三轮车上,刚采摘的西红柿摞成小山,映着高兆荣朴实的笑脸。
“今年西红柿批发价每斤2.3元,比去年价钱高,我一年种两茬,一棚下来能收入7万多元。”高兆荣掰着手指头算起了账:“我一共种了3棚,两棚西红柿,一棚小瓜,一年能收入20万元左右。大棚种植只要巧打时间差错季上市,就能卖出个好价钱。”
温室大棚如同聚宝盆,让曾经靠天吃饭的农民种大棚一年四季都有收入,只要踏踏实实种,长出来的都是“金果果”,日子会越来越红火。越来越多像高兆荣一样的村民们,如今对大棚种植充满了信心。用“菜篮子”鼓起村民的“钱袋子”,用大棚的“金钥匙”打开百姓的“致富门”。
“我们村种植大棚菜也有十几年时间了,现在村里44座大棚都种得满满当当,村民的种植信心也比较高。”马家塬村党支部书记马科学说,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坚持把大棚种植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带领群众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让大家都能过上幸福的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