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19日
红色热土续写鱼水情深
——宜川县新时代双拥工作创新实践纪实
    ● 工作人员热情接待前来办理业务的退役军人
    ● 新兵们精神抖擞光荣入伍
    ●“红色力量”志愿服务队走访慰问退役军人范梦麟老人
    ● 工作人员给现役军人白伟家送喜报
    ● 宜川县开展“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主题纪念活动
    ●军事教官指导新生现场急救
  通讯员 李文振 记者 樊小帅 贺秋平
  在陕北黄土高原的广袤大地之上,宜川这座承载着深厚红色基因的小城,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以新时代双拥工作的创新探索与实践,深情续写着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奏响了一曲曲激昂奋进的双拥赞歌。
  从革命战争年代,宜川百姓怀着“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的无私赤诚,全力支援革命队伍;到和平建设时期,秉持着“把军人当亲人”的质朴理念,传递温暖关怀;再到新时代,展开“军民共建幸福城”的创新实践,双拥传统在这片土地上一脉相承,历久弥新,成为宜川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宜川县紧紧锚定创建全省双拥模范县的目标,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和双拥光荣传统,不断创新双拥工作模式,持续深化军政军民团结,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精心谱写了双拥共建的壮丽华章。
  赓续红色血脉 筑牢双拥根基
  时光流转,却从未改变宜川人民拳拳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赤诚之心;岁月更迭,也无法掩盖军民之间浓浓的鱼水深情。
  今年清明,一场主题为“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的纪念活动在宜川县展开。各界人士满怀崇敬,或亲身前往烈士纪念场所,敬献鲜花、瞻仰缅怀;或借助云端祭扫平台,遥寄无限哀思,以不同方式表达对英烈的深切追思与崇高敬意。
  其中,宜川中学开展的“青春励志行”红色研学活动格外引人注目。900余名高一师生用脚步丈量信仰,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用脚步丈量信仰的力量,历经12小时,徒步57千米,抵达瓦子街革命烈士陵园。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青年学子们在汗水中真切感悟革命的艰辛,在坚持中深刻体会信仰的伟大,让红色基因在青春的血脉中奔腾流淌。
  军民鱼水情谊深,红色基因代代传。在清明的追思、主题党日的庄重时刻、研学路上的生动课堂以及微党课电影的感人画面中,一代代宜川儿女以各种方式致敬英雄、缅怀先烈。这座被革命精神深深浸润的小城,通过高位推动构建起双拥大格局,让尊崇英雄的风尚在全县蔚然成风。
  近年来,宜川县把创建全省双拥模范县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使命感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坚持把双拥工作列入县委常委会工作要点、政府工作报告,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验收。建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军地领导参加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军地配合、群众参与的良好格局。
  “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宜川县牢记嘱托,高位推动双拥工作,不断强化经费保障和项目支撑。将支持部队建设、双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走访慰问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足额保障到位。
  创新服务模式 提升保障效能
  “您好,请问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近日,在宜川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杨晓慧热情地接待了前来咨询的老兵王智玉。
  年近八旬的王智玉拄着拐杖,前来了解医疗报销政策。杨晓慧迅速审核材料,耐心细致地指导老人签字,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便顺利办完手续。
  “来之前我还担心要跑好几趟,没想到这么快就办好了。现在的服务真是越来越贴心了!”王智玉老人看着办结的回执单,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杨晓慧微笑着帮老人整理好资料,还搀扶着他走到门口,贴心叮嘱道,“您慢走,有问题随时给我打电话。”
  这温馨的一幕,生动展现了宜川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的显著成效,也是该县扎实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
  政策咨询、就业创业、关爱帮扶、权益保障……近年来,宜川县围绕“服务科学、管理简便、活动丰富、效能明显”阵地建设目标,着力构建“1+7+N”退役军人服务网络。目前,全县已建成1个县级服务中心、7个乡镇(街道)服务站和116个村(社区)服务点,实现了退役军人服务网络全覆盖。
  “东文,你最近身体恢复得怎么样?”近日,宜川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常态化走访慰问活动,工作人员专程来到退役军人李东文家中,与他促膝长谈,细致了解其健康状况和家庭生活情况,并送上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
  面对工作人员的贴心问候,李东文动情地说:“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同志们待我如亲人,不仅经常嘘寒问暖,更在我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我们建立了常态化联系机制,能够实时了解、及时解决退役军人生活、医疗、教育等具体问题,实现对退役军人需求的精准帮扶。”宜川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王宁介绍说,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各类补助资金3700余万元,惠及1200余人次。特别是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补缴养老保险240余万元,补发待安置期补助70余万元,赢得了退役军人的广泛好评。
  军民同心共建 携手振兴发展
  “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如亲人。”多年来,驻宜部队官兵始终牢记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驻守一方、援建一方、造福一方”的庄严承诺。
  在乡村振兴征程中,他们是倾情帮扶的“生力军”:县人武部投入30万元帮扶资金,助力丹州街道南窑村建成美食城、养鸡场和连翘种植园等产业项目,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国防教育阵地上,他们是言传身教的“播种者”:一批批优秀官兵走进校园,圆满完成多批次初高中新生军训任务,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爱国强军的种子。
  …………
  这一桩桩暖心实事,这一份份深情厚谊,正是新时代军民鱼水情深的生动写照。驻宜官兵用真情和汗水,在第二故乡的热土上谱写了一曲曲“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乐章。
  广大退役军人也以“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的担当,积极投身宜川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兵支书”王军锋扎根基层一线,用军人作风勇当基层治理排头兵,以“钉钉子”精神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兵经理”张保祥不仅将自家苹果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更带领瓦俭村村民打通电商销路,让“延安苹果”香飘全国;“驻村第一书记”周凯立足英旺村资源禀赋,创新“苹果+”多元经营模式,推动农旅深度融合,用实干担当赢得了村民的真心点赞。一批“兵支书”“兵经理”“兵站长”“兵工匠”“兵教师”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抢险救灾、服务群众一线,诠释着退役军人的责任和担当。
  军民鱼水情,双拥暖人心。在宜川,“军爱民、民拥军”的传统在实践中传承发扬。
  “只要部队需要,我们一定全力支持。”爱国拥军模范王强带领果业技术团队,多次深入驻宜部队传授果树管理技术,赠送专业书籍工具。拥军女企业家冯艳十九年如一日,坚持“八一”期间看望武警官兵和消防大队的官兵,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军民情深。
  “最美军嫂”袁芳主动办理随军手续扎根军营,曾在部队驻地学校担任教师。这位新时代军嫂以“你为国守门,我为家担当”的朴素信念,用柔肩担起家庭重任,以红烛精神点亮驻地群众子女,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军嫂赞歌。
  为持续营造关爱功臣模范的浓厚氛围,该县积极组织开展为立功受奖军人家庭送喜报活动,组织文艺宣传队为37名立功受奖现役军人家庭送上喜报和慰问金。同时,组织工作人员为全县退役军人家庭和军烈属家庭上门悬挂安装光荣牌,安装覆盖率达100%,增强了军人的荣誉感。
  行走在今日宜川,服务窗口“军人优先”的标识格外醒目,“拥军优属”的氛围格外浓厚。从机关到校园,从企业到社区,从县城到乡村,尊军崇军的理念已融入宜川血脉。
  “下一步,我们将以更高标准推进双拥模范县创建,继续发扬革命老区优良传统,在服务备战打仗、办好拥军实事、提升接收安置、就业创业、服务保障上持续发力,不断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新局面,让双拥之花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绽放得更加绚丽。”宜川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周广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