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21日
清·治水干才张井
  张井(1776—1835),字仪九,号芥航,又号畏堂、二竹斋,原籍中部县(今黄陵县)隆坊镇。祖父杨中,曾任直隶赵州知州,适值桑干河泛滥,他动员军民奋力抢险,颇得百姓拥护,致仕后落籍肤施(今延安宝塔区)。
  张井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幼习儒业于延安府学,年方二十五岁金榜题名,高中嘉庆六年(1801)辛酉科进士,历任内阁中书、广东乐会县(今属琼海市)、河南正阳县、祥符县(今开封市祥符区)知县,擢任许州(今河南许昌),以襄办马营坝治水工程知名,升授汝宁府(今河南省汝南县)知府。道光四年(1824)年初,张井以河南按察副使出任河南开、归、陈、许、郑诸府州道道员。十一月,经河南巡抚程祖洛举荐,接替严烺署理河东河道,以年届半百之身,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治河事业。
  京杭大运河自隋代开通后一直是南北漕运与交通的大动脉。明清以来,更是南北货物交流与保障京城供给的最重要通道。雍正七年(1729),为进一步加强对运河的管理,清政府将京杭大运河全线分设三河督,即江南河道总督(又称南河总督),管理江苏、安徽两省黄、淮、运河事务,驻江苏清江浦(淮安市主城区清河、清浦两区的古称);河南山东河道(又称河东河道)总督管理山东、河南两省黄河及运河事务,驻山东济宁;北河河道总督,管理海河水系各河及运河事务,驻天津。
  河东河道总督所辖的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至山东东营境内入海口的黄河下游地区,河水携带的大量泥沙逐渐淤积,造成河床不断增高,形成“地上悬河”,导致河水经常泛滥,治理水患成
  为历代要务。张井莅任之后,将黄河两岸河堤加固增筑一倍,并新修泉河堤,疏浚各湖斗门引渠。同时,实地勘察调研黄河中游河道的实际情况与历年治理得失,上书道光皇帝疏陈河工久远大计,指出“今日之黄河,有防无治。每遇伏秋大汛,司河各官奔走抢救,竭蹶情形,惟日不足。及至水落霜清,则以目前可保无虞,不复求疏刷河身之策。渐致河底垫高,清水不能畅出,并误漕运”。他还指出,官员借河道工程盘剥筑坝及海运银两,中饱私囊,历年如此往复,以致“皆数十年来斤斤于筑堤镶埽,以防为治,而未深求治之之要有以致之也”。皇帝闻奏,命他偕同两江总督琦善、南河总督严烺、河南巡抚程祖洛赴南河复勘。道光五年(1825)黄河秋汛安然无恙,九月,被任命为河东河道总督,授予三品顶戴。道光六年(1826)三月,张井上言指出,黄河泛滥的病根,在于河中泥沙淤积过甚,水位提高,雨季发水,河水极易溢出河道,为害两岸百姓,因而建议模仿前大学士阿桂改河避险之法,绕过河道淤积严重的地段,在济宁城安东门之北别筑新堤,以北堤改作南堤,中间引进清澈的河水,冲刷淤积过甚的河段,河道通畅之后,即可以顺利向东而行。道光皇帝嘉赏他“改河避淤”的建议,任命其为东河河道总督。在任期间,张井大力推行“灌塘济运”治河思路,收效显著。所谓“灌塘济运”就是在运河与黄河交汇处建筑“御黄坝”,在御黄坝外建钳口坝,又于钳口坝外两边筑直堰,中筑拦堰,名曰临黄堰,又名临清堰。这样,在御黄坝与临清堰之间形成宽大的“塘河”,可容数百、上千只漕船。这里既是航行通道,又是船只停泊港口。“塘河”在黄河水位较高时,南来的船只开临清堰入塘,待塘内水位相平时,开御黄坝出船;北来的船只由临黄堰入塘,堵闭后开临清堰,出船入运河,这样就有效调节了塘河与塘河外的黄河。当年入秋工程顺利竣工,皇帝嘉奖,晋升二品顶戴。第二年春汛期间,黄河水流量剧增,倒灌新筑之“塘河”,致使河坝之闸难以启放,影响漕运船只航行。张井自请其咎,被降为三品顶戴。水势降落之后,漕运船只恢复航行,皇帝“诏斥(张)井急于求功,泥淤师古,革职留任,以观后效”。道光八年(1828)正月,张井以“革职留任”之身,充任江南河道总督。在三个河道总督中,南河总督辖区为运河首发之地,但在汛期内,黄河与运河交汇处的河堤决口也是最大的险情隐患。
  张井莅任之初,瓜洲(即扬州)城外临江之处用秸秆、柳条与绳索、土料、木桩等盘结而成的拦水设施“埽坝”与纤夫通道坍陷,切近城垣,严重影响漕运航行,张井随即上奏朝廷获准,“即于春融后接筑土城,让出纤道。责成江防厅营相机妥办。无误重运经行”。同时上疏陈述治理江南河运几大要事。一是,接筑黄河至海口长堤,并于下游多筑埽坝;二是,南运河移建昭关坝(今扬州市江都区),加帮两岸纤夫堤道;三是,在北运河修复刘老涧石滚坝(今安徽省泗阳县滚坝村),恢复南岸纤道大堤。朝廷依其所奏,诏命都统英和会同地方官进行查勘,以添筑埽坝、疏通积淤为主。海口筑堤工程浩大,“可从缓办,余如议行”。张井不断就治河事宜上奏,皇帝也不时诏发谕旨督促。首工告竣后,两年安澜无恙。道光九年(1829),张井以功恢复二品顶戴,奉旨相机规复河湖旧制。他又根据“现在清水能出,仅免倒灌,不误漕行,殊未易收刷涤之效”的实际情况上疏道:“南运河的利害,全系于清江。清江淤清水畅,有助于冲刷黄河泥沙。欲达到此目的,须筑坝以提高水位。只有长时间开启坝闸,借助强大的水流才能冲刷泥沙。现在清水能出,仅免倒灌,不误漕行,殊不容易收到刷涤之效。”因而建议同步治理黄河与漕运通道,以收全效。
  道光十二年(1832)九月,江苏桃源县(今为湖南常德市属县)民赵步唐等,因有临湖田地多顷连年被水淹没,雇人挖开黄河大堤九十余丈,致使河堤决口,冲垮一百九十余丈,张井被追责革职,暂留任效力。御史鲍文淳、宗人府府丞潘锡恩谏言:“黄河水流入湖泊之后,恐怕妨碍运河河道”。朝廷遂遣穆彰阿偕陶澍会勘后,疏陈:“黄河水入湖后,即由吴城七堡仍入黄河,仅淤沿堤,不及湖中,未入束清坝,不致病及运河。正河干涸,正可将桃南、桃北两间大加挑濬,除去中满之患。”皇帝准奏,命张井乘河道干涸的机会,督工修复河堤,疏通桃南、桃北间河道。道光十三年(1833),于家湾合龙,降职为四品顶戴。几度起落令张井心灰意冷,遂以年老有病为由请求致仕退休。道光十五年(1835)病逝于家中,享寿七十岁。
  张井治河十年,得失难免,宦海沉浮,仕途坎坷。《清史稿·张井传》评论说:“(张)井任两河凡十年。初治南河,锐意任事,洎兴大工,糜帑三百余万而无成效,仍为补苴之计。用灌塘法,较胜借黄之险。勤于修守,世称其亚于黎世序云。”对其道光六年其所推行的“灌塘济运”之法尤其推崇,言其治河之功,仅逊于后任的治河能臣黎世序,也算是中肯之论。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
  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