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彦 白雪 通讯员 闫泽
在陕北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间,一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银色巨龙——西延高铁,正在全速推进建设。这是通往革命圣地延安的首条高铁,全长299.8公里。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包(银)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建成后将彻底改写延安革命老区的交通版图,真正把红色圣地纳入西安“一小时都市圈”。
为了延安早日通上高铁,无数人正用辛勤与汗水、坚守与奉献,谱写着新时代建设者与黄土地对话的壮美诗篇。中铁二十一局集团13标段项目经理部的管理团队就是其中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吃苦”的铁建优秀队伍。
“宝塔山见证,整整4年了,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用心用情用力地付出。”走进西延高铁项目13标段施工现场,中铁二十一局集团的建设者们正在争分夺秒地奋战。公司副总经理兼项目经理何学东介绍,2021年5月21日,中铁二十一局集团西延高铁13标段项目经理部团队在延安火车站站场内破土动工开工仪式上庄严宣誓:一定要把西延铁路13标段建设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红色标杆样板工程”和让革命老区延安人民满意的百年放心工程。为此,项目团队积极响应建设单位“跑步进场、快速展开”部署要求,争分夺秒、昼夜苦战12天,高标准、严要求完成项目驻地选址、建设等工作,在全线率先完成项目部驻地建设并投入办公,为全线建设树立了榜样,展现了央企铁军风采。
“项目建设难度大、时间紧、任务重。”项目总工程师罗玉生说,西延高铁项目13标段施工任务艰巨,涵盖既有包西铁路、还建包西铁路、延安站改造及隧道与桥梁施工,与国道、既有国道、包西铁路、延西高速公路等多次交会,且全标段贯穿人口相对密集区域。
2023年2月,延安站改扩建工程启动,这是整个标段中最难的部分。按照站改施工设计,延安站将分设高速、普速2个站场,东侧为普速场6股道,西侧为高速场4股道。新建西延高铁从车站南端引入,利用既有包西铁路5.09公里线位,同时在其东侧另外还建包西铁路6.428公里引入延安站普速场,最终实现西延高铁与包西铁路并线接入延安站,延安站也将成为高铁、普速混合型车站。
“改造工程在维持既有站房和设备设施的基础上,对车站两端咽喉区和部分站台进行了全面改建。”罗玉生说,改造施工中,项目团队深化精品工程创建,精心编制施工组织大纲,优化施工方案。对高速场、普速场北咽喉区改造施工进行深入调研论证,反复优化可行性方案,严密部署站台、风雨棚改造及管线电路迁改等施工,累计完成站内开挖土方265.6万方、铺轨5.024公里、铺设道岔12组,还建包西铁路铺轨17.218公里。同时,严格按照“一机一人”原则配置大型机械作业专职防护员,建立机械设备台账,加大检查频次,确保了营业线与施工安全。
隧道施工也是难题。在整个施工标段中,已贯通的新尚家沟隧道与既有包西铁路尚家沟隧道平行,最近处仅28米。项目团队为避免扰动既有线隧道,施工过程中坚定采用了非爆破施工方案。钢构件车间利用数控切割、弯曲机械等,打造现代化智慧钢筋加工厂,提高钢筋半成品加工速度与质量,静载试验实现智能控制,人力成本大大节约。
隧道是Ⅰ级高风险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建设团队抓住隧道施工“控制变形、防止塌方”关键,掘进求“稳”,初支封闭成环求“快”,围岩监控量测求“勤”。手机端视频监控系统“全方位、无死角”监控,“掌上调度室”和“掌上报验平台”让安全质量尽在掌握。隧道信息化指挥中心清晰查看隧道施工各环节画面,解决施工现场诸多难题。智能综合管控系统、5G传输系统、3D扫描仪的应用,进一步确保了工程质量。
工程建设绝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黄土高原地区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中铁二十一局集团13标段项目建设团队积极响应建设绿色高铁倡议。
柳燕隧道地处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境内,最小埋深仅4米,设计有一段长59米、宽63米、深24米的明挖施工。隧道2号斜井明挖施工时面临破坏地表植被与水源难题,建设团队反复研究论证,最终采用内外结合、地表加固、洞内加强支护的“明洞暗挖”施工方案,既保障了工程施工,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延安站路基路堑段挖方高度近百米,设计12级边坡,建设团队逐级开挖、逐级防护,施工与绿化同步,喷雾降尘,紫槐增绿,弃砟全覆盖,排水先处理,确保施工全过程环境友好。项目部还积极参与荒地治理,将隧道洞碴用于路基填筑,减少新开碴场,移挖土方新增良田200余亩。老百姓送来的“情暖百姓解民忧,心系群众办实事”红底金字锦旗,就是最好的见证。
五月槐香中,层绿叠嶂的黄土高原上,银色巨龙正蓄势待发。烈日下,西延高铁项目13标段施工现场,建设者们汗流不止,他们说,奋斗,是为了让延安人民早日进入“高铁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