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年,歌剧《白毛女》在鲁讯艺术学院演出,王昆饰演喜儿
● 1950年,歌剧《白毛女》被改编成电影,田华饰演喜儿
● 1964年,中国原创芭蕾舞剧《白毛女》上演,茅惠芳饰演喜儿
● 2015年,新版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雷佳饰演喜儿
● 2018年,延安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合作复排歌剧《白毛女》,当时的延大学生任婷饰演喜儿 记者 延媛 叶四青
1945年4月,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内,一盏汽灯将简陋的舞台照得通明。当《北风吹》的旋律首次唱响,那如歌如泣的音符便穿透了黄土高原的夜空。 台上,“喜儿”扎着那根象征着希望与抗争的红头绳,舞步轻盈坚定,每一个转身都诉说着被压迫者的困难与觉醒。台下,战士们紧握的拳头、群众们眼角的泪水,与舞台上跃动的身影交织成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这一刻,艺术与革命完美交融,共同铸就了这部载入中国文艺史册的不朽经典,中国民族歌剧的丰碑就此奠基。
这穿透旧社会阴霾的旋律,不仅是一次艺术的觉醒,更是一曲人民文艺的黎明赞歌。八十载春秋更迭,《白毛女》从延安窑洞走向世界艺术殿堂,始终以旺盛的生命力回应着时代的叩问。它既是中国民族歌剧的开山之作,更是“文艺为人民”这一永恒命题的生动诠释。
今年是《白毛女》首演80周年,让我们重温这部经典歌剧,再次聆听《北风吹》中跳动的时代脉搏,更好践行“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让这份历久弥新的人民情怀,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璀璨光芒。
从民间传说到艺术经典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每当这凄婉悠扬的旋律响起,喜儿的故事便跨越时空,将我们带回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故事的源头,藏在20世纪40代平山县天桂山的崇山峻岭间。一位被地主逼入绝境的贫苦女子,逃进荒山野岭。暗无天日的穴居生活,染白了她的青丝,却也让“白毛仙姑”的传说在乡间悄然流传。
1940年,《晋察冀日报》记者李满天循着这缕民间叙事的微光,深入平山、阜平的沟沟坎坎,将这段血泪史化作小说《白毛女人》,为传奇故事注入现实肌理。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如春雷炸响,号召文艺工作者“到群众中去”,这场思想风暴,恰似春雨浸润,让《白毛女》的艺术蜕变迎来了破土而出的契机。
1944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周扬目光如炬,一眼洞穿故事背后“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内核,果断拍板将其改编为歌剧。年仅21岁的贺敬之与丁毅,带着年轻人的热血与锋芒,将传说锻造成承载时代呐喊的剧本。
剧组创新采用“流水作业”模式——贺敬之的剧本刚落笔,马可、张鲁等作曲家就立刻捕捉文字里的情感脉搏,谱写出直击人心的旋律;张庚、王滨审定后,演员们随即投入排练。
鲁艺的墙报成了创作的“战场”,花花绿绿的油光纸上,方言与普通话的碰撞、传统与创新的激辩,每一处文字与音符的雕琢,都凝结着集体智慧的火花。
音乐创作堪称神来之笔。剧组扎根太行,从河北民歌《小白菜》中采撷悲怆的基因,精心打磨出《北风吹》。那如泣如诉的旋律,时而似寒风呜咽,时而似少女低吟,将喜儿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命运无常的悲叹,编织成一曲直击灵魂的绝唱。当歌声在窑洞、在田野响起,无数人湿了眼眶,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创作之路并非坦途。高强度的创作让贺敬之累倒在案头,丁毅连夜接过笔杆,继续书写最后的篇章。露天排练场成了最接地气的“工作室”,路过的老农会停下锄头,赶集的大娘会放下竹篮,你一言我一语,把那些不沾泥土气的细节一一掰碎重塑。
正是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声音,让剧本褪去书斋气,沾满了人间烟火。
1945年4月28日,延安中央党校礼堂内,油灯摇曳,座无虚席。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与“七大”代表齐聚一堂,陈赓将军甚至骑坐在窗台上,只为一睹这场艺术盛事。当喜儿的歌声响起,台下先是寂静无声,继而啜泣声此起彼伏。演到斗争黄世仁时,“打倒地主”的怒吼从观众席炸响,与台上的表演融为一体。
作家丁玲笔下“满村空巷,扶老携幼”的观剧盛景,正是作品深入人心的最好注脚。农民们走出剧场,抹着眼泪感慨:“这个戏为我们穷人说出了心里话。”
从民间传说到艺术经典,《白毛女》的诞生历程,正是对“文艺为人民大众、为工农兵服务”这一“二为”方向的生动诠释。正如贺敬之所说:“群众是我们的先生,是最高级的鉴赏者,最权威的批评家。”
从革命火种到时代回响
《白毛女》的巨大成功,就像一颗投入艺术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引得电影、芭蕾舞、京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纷纷“跨界”改编,共同续写这个传奇故事的艺术篇章。
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将《白毛女》搬
上银幕,这绝非简单的影像复刻。
在延续歌剧核心主题的基础上,电影精心雕琢喜儿与王大春的青梅竹马之情。田间劳作的欢笑、互帮互助的温情等细节,既增添了艺术感染力,更勾勒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平等互助的社会新风尚。
而那些经典唱段的保留,如《北风吹》《扎红头绳》,让革命之声在光影流转中更具穿透力。该片上映后引发轰动,1954年获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成为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早期代表。
1964年,上海市舞蹈学校排演的中国版芭蕾舞剧《白毛女》在“上海之春”音乐节惊艳亮相,堪称中外艺术融合的典范。
喜儿的红棉袄、大辫子,大春的羊肚手巾,极具民族风情的造型与优雅的芭蕾足尖完美碰撞,让西方艺术形式焕发中国韵味。
在主题表达上,该剧顺应时代精神,强化了阶级斗争叙事:杨白劳从忍辱负重的佃农变为抡起扁担反抗的先锋,喜儿蜕变为具有革命意识的女战士,大春则主动投身革命洪流。这种人物形象的重塑,不仅强化了革命的必然性,也成为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文艺创作的典型样本。随后该剧在全国巡演超千场,并于1972年被拍成电影,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
时光流转至新时代,文艺的使命呼唤经典焕发新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这一精神指引下,原文化部于2015年组织复排经典歌剧《白毛女》,正是对这一创作导向的生动践行。
新版歌剧《白毛女》更加强调回归歌剧艺术本体,突出音乐性、歌唱性和旋律性。
“赵大叔讲红军”“穆仁智强抢喜儿”等几场戏中,把以前的对白改为唱段,增强了歌剧的感染力;“喜儿和大春山洞重逢”一场,恢复了两人的二重唱,声情并茂,催人泪下。该版本在全国巡演数十场,让这一红色经典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
从延安窑洞到世界舞台,从革命年代的精神火炬到新时代的文化回响,《白毛女》的每一次华丽转身,都是中国文艺工作者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生动注脚。
当“太阳出来了”的激昂旋律再次响起,这部跨越时空的经典之作,正以崭新的艺术姿态诠释着“文艺为人民”的永恒真谛。它用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力证明:唯有扎根人民、回应时代,作品才能成为永不落幕的精神丰碑。
从扎根人民到魅力永在
毛女,在陕北方言里是对女孩子的昵称,很多陕北女娃小名会叫“毛女”,以示长辈的亲昵。白毛女,从她的名字到她身上发生的故事,就像邻家曾受难的女孩得到解救一样,深深引发着人民共鸣。
2015年11月6日晚,新版歌剧《白毛女》延安首演,近千名观众在雨幕中奔赴演出现场,八路军老战士梁克兴噙着泪水看完了演出,他说:“黄世仁压迫农民的事情都是亲身经历过的。”当时51岁的环卫工人徐大姐说:“对我们这代人而言,《白毛女》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无论是剧中的喜儿还是我,都要感谢共产党,是党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喜儿的扮演者、歌唱家雷佳说:“对于歌剧《白毛女》的演绎,不只是演唱与表演上的传承,更是精神上的传承。只有带着敬畏之心,才可能演好喜儿,接过这一棒。”她和剧组到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北冶乡河坊村采风,和前辈郭兰英老师等学习,拉近和喜儿的距离,让70年后的喜儿得到延安老红军一句热泪盈眶地夸赞:“是,还是那个‘白毛女’!”
80年后的春天,延安桥儿沟革命旧址杨柳依依,游客纷至沓来。
“当戏演到高潮时,喜儿被救出山洞时,后台响起‘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歌声时,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们一同起立鼓掌,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5月20日上午,在延安文艺纪念馆,讲解员刘博动情地讲述着《白毛女》第一次演出时的场景,讲述者的声音颤抖着,聆听者的眼眶红了。
是,还是那个“白毛女”!从1945年走向2025年,《白毛女》始终拥有触达心灵的魔力。这种魔力,便是艺术跨越时空的强大震撼力。
延安文艺纪念馆复刻的一个场景中,黄世仁一家恶狠狠地俯视着一脸悲伤、被推倒在地的喜儿,黄世仁母亲的一根棍子高高抬起,下一秒就要打在无助的少女身上,喜儿下意识抬出胳膊抵挡,穷苦佃户的可怜和坏心地主的可恨形成鲜明对比;另一个场景中,人民群众绑住了黄世仁,黄世仁的腰深深地弯着,人民群众和八路军战士站在喜儿身后,喜儿的手指向黄世仁控诉着,农民翻身当家做主、扬眉吐气之感扑面而来。
“感谢党,喜儿经历过的苦难我们将不再会遇到,但作品传达给我们的向美向善信念、向苦难命运挑战精神我们要坚守,我们要相信人生之路虽然会遭遇挫折,但正义一定会打败邪恶。”沉浸在《白毛女》延安首演的一张张剧照里,河南游客李慧坚定地说。
历史的书页一页页翻过,但艺术经典的魅力永恒不变。时代不同,人们解读《白毛女》的心境或许不同。
如今,身处和平盛世,人民群众再也不用遭受“三座大山”的压迫。而是怀着一份对党和革命先辈的感激之情,怀着“知耻而后勇”、奋力改变命运的心态,去欣赏这部作品。
是,还是那个“白毛女”!在不同时代人民群众的心中荡起一波波涟漪,始终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从鲁艺走出到薪火相传
延安时期,《白毛女》从鲁艺走出去,影响了全国万千观众;新时代,《白毛女》走进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让更多学子传承鲁艺薪火,践行延安精神,牢记“艺术为人民”的初心,为时代和人民而歌。
延安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同为鲁艺的重要传承单位,流相同的血,共谋《白毛女》传承之路。2018年秋天,两校合作复排《白毛女》,延安大剧院连续两天唱响《白毛女》。台下,中央音乐学院80多人的乐队在乐池吹奏动人旋律;台上,延安大学师生扮演的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等“唱、念、打”配合,演出动人情节。
“两天的演出场场爆满,观众常常泪流满面。”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院长、黄世仁扮演者李延俊回忆道,“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沉浸式教育’,更是一次深刻的‘鲁艺精神践行课’。”
当时的大四学生任婷演出了喜儿这一角色。“从排练到演出这一年,我学到很多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并且终身受益。”任婷激动地说。“老师开阔了眼界,拓展了知识面,达到了传承和以剧促教目的。”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副院长、穆仁智扮演者邵瑞说。
因学院演出过《白毛女》,如今,音乐专业学生的《歌剧艺术实践》课程格外生动。鲁艺歌剧中心主任、杨白劳扮演者赵宇涛说,将《白毛女》纳入教学课程,通过老师传帮带让学生参演,在艺术节展播录像,推动其传承。
“《白毛女》让我们更好理解了当时的历史和作曲技法等音乐知识。”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2023级音乐专业研究生陈洪涛说。
《白毛女》的舞台不仅是艺术展演的空间,更是红色育人的“移动课堂”。当青年学生在民族旋律的震颤中听见人民的心声,实则是在为精神“补钙”、给思想“铸魂”。这种跨越时代的艺术叩问,将在一代又一代青年心中种下“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种子,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永续传承。
一部《白毛女》,一把新钥匙。在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白毛女》的歌声仍在高唱,新的剧作已悄然生长。
相较于音乐演出,歌剧演出综合要求高,涉及唱功、表演、台词等舞台综合艺术,《白毛女》的成功演出,提升了师生们的专业自信,为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带来一个新的起点。在此激励下,2024年5月,被誉为“党史学习教育生动教材”、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的原创音乐舞蹈史诗《延安》在延安大剧院公开演出,融合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展现延安精神的剧作一出场就获得延安人民的广泛支持关注,两场演出座无虚席,好评如潮。
2023年该剧获批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2024年11月国家大剧院亮相,并入选国家级艺术展演活动。
八秩《白毛女》,经典永流传。
八十年的艺术旅程证明,《白毛女》早已超越一部歌剧的范畴,成为中国人集体记忆中的精神密码。
从杨家岭舞台的那盏汽灯到国家大剧院的璀璨灯海,这部作品始终在告诉我们:真正的经典不是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历史长河中的活水。文艺创作的初心,永远在于对时代和人民的深情守望。当一部作品能够在每个历史转折都焕发出时代光芒,让每位观众都能从中找到新的共鸣,获得不同的感动,这便是“艺术为人民”最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