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03日
童声传精神
记者 白雪
  “这是一封特殊的信件,他是1939年9月5日毛泽东主席写给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教员向隅、唐荣枚夫妇的一封回信,商量为他们新出生的孩子取名字……”5月30日,在延安市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延安故事会”宣讲活动正在进行,来自富县城关小学的四年级三班学生樊珈雨绘声绘色着讲述着一个延安故事——《一封特殊的回信》。
  这个故事道出了著名音乐史学家延生名字的由来,毛主席给取名的小延生,继承了父母的专业,成为了一名音乐史学家,研究成果丰硕累累。像他们的父母一样,他们一家为祖国的音乐事业奉献了一生。
  “这些故事对我的影响很大,拓展了我的知识,增长了见识,讲解时游客的掌声,让我觉得自己在做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每逢周末,枣园、杨家岭等革命旧址总能看到佩戴红领巾的“小身影”。年仅10岁的樊珈雨便是其中的一员,她常在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旧址讲解,从最初背诵讲词时的紧张到脱稿讲述一个个小故事,红色的种子也在她心中逐渐生根发芽。
  延长县小学学生张宸萱出生在延长石油“百年老厂”的根——七里村采油厂。作为石油工人的女儿,她从小便对七里村采油厂光荣的历史耳濡目染。
  七里村采油厂始建于1905年,是中国陆上石油工业的发祥地,闻名遐迩的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延一井”和中国第一座炼油厂“七里村炼油厂”1907年在这里建成。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石油大生产运动,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功臣油矿”。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跋涉约二万五千里征途到达陕北。面临极端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的手脚普遍患上冻疮,疼痛难忍,然而,治疗冻疮的药物却严重短缺……”在张宸萱讲述的故事《凡士林送给咱红军》中,延长石油厂当时的厂长严爽召集石油厂的工程技术人员,以石蜡作基础原料,经过多次试验,最终成功研制出了凡士林油膏。
  “把凡士林送给咱红军,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想把凡士林与红军战士之间的动人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张宸萱说,自己有信心把延安故事讲好,把延安精神传承下去。
  随着小小讲解员们的深情讲述,从《一封特殊的回信》到《一把小提琴的前世今生》,从窑洞灯光到校园讲台,延安市的小小讲解员们正以童声为桥,连接起革命年代的热血与新时代的担当。
  “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延职附小五年级学生万一槿听完《永远的九岁》后眼眶湿润。
  “从当年战士们用老镢头开垦荒地到今天袁爷爷用科研守护粮仓,不变的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奋斗底色。”延职附小五年级五班学生杨正杰说。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党中央在延安战斗生活13年,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这里追忆峥嵘岁月,接受精神洗礼,汲取延安精神的养分。
  如今,在这片闪耀着延安精神的红色沃土,许多“小小讲解员”正茁壮成长。每逢节假日,他们就会来到枣园、杨家岭、宝塔山等革命旧址、纪念馆,用稚嫩的声音为游客义务讲解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战斗生活的故事。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新一代正用声音播种信仰,让精神的火种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