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28日
匠心守得豆香凝
记者 张鹏飞 通讯员 范晓霞 王军生
    ● 分享
    ● 选豆
    ● 泡豆
    ● 提型
    ● 切块
    ● 压豆汁
    ● 出栏
    ● 打豆浆
    ● 开布包
    ● 过浆

  晨雾未散,在甘泉县石门镇圪崂村,程随兰的豆腐坊已灯火通明。
  石磨转动间,乳白浆液如银瀑倾泻,柴火噼啪声与豆浆汩汩声交织成曲,空气里浮动的甜香裹着千年美水的灵气。
  卤水点睛,一念千年。这方被称为“天下甘泉第一”的村落,正因程随兰的一双手,让豆腐技艺化作舌尖上的活态史诗。
  “我14岁学艺时,驴拉磨得转整宿,点卤用的是咸土掺米草,出的豆腐总带涩。”程随兰摩挲着祖传的柳条笸箩,青苔斑驳的纹路里藏着三代人的光阴。直到卤水点豆腐的技艺传入村子,这门手艺才真正有了魂。
  “选豆如择人,心不诚则味不正。”程随兰将黄豆置于掌心,颗颗饱满如玉珠。凌晨三点,泡发的黄豆涌入石磨,程随兰手持长柄木勺搅动铁锅,豆浆在沸腾中翻涌出细密金泡,火候全凭眼力丈量——早一分生涩,迟一分焦苦。
  点卤环节,最为关键。程随兰手腕轻抖如悬丝诊脉,卤水如银线垂落,豆浆渐成絮状,再经重石压榨,方得一方方颤巍巍的豆腐。
  侄女王二丽至今记得姑姑点卤时的模样:额角细汗在豆香蒸腾中凝成珠,目不转睛盯着卤水与豆浆交融的刹那,仿佛在与千年前的匠人对话。“二两卤水点五斤豆,快一分酸,慢一分涩,全靠手感拿捏。”程随兰总说,这手艺急不得。
  如今,王二丽已能独当一面,但姑姑凌晨磨浆的身影、点卤时屏息凝神的模样,始终是她心中最深的烙印。
  程随兰的豆腐坊里,至今留着祖辈传下的青花点卤瓢。2024年,程随兰获评市级非遗传承人,荣誉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现在年轻人嫌起早贪黑,可这门手艺不能断。”程随兰将新磨的豆腐递给求学者,豆香混着掌心温度,“压豆腐要压到不再滴水,拌料得等豆腐凉透才入味,急不得。”目前,像程随兰一样,做豆腐的匠人有30多人。
  暮色四合时,程随兰常坐在石磨旁,看最后一缕夕阳为豆腐模子镀上金边。那些在晨雾中苏醒的黄豆,在柴火里沸腾的豆浆,在卤水中蜕变的豆花,终化作舌尖上绵延千年的乡愁。“只要还有人惦记这口老味道,这豆香就断不了。”程随兰轻抚石磨,如抚孩童。窗外,美水静静流淌,将一代代匠人的坚守,酿成永不散场的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