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30日
从受助少女到爱心火炬手,延安市第一中学教师袁卡——
爱心接力十七年
记者 姜顺 张婷
  “熠雯,天气变暖了,我给你寄的外套有没有收到?”5月16日中午,延安市第一中学教师办公室里,袁卡对着手机屏幕笑得温柔。视频那头,贵州苗族女孩杨熠雯举着新收到的夏装直转圈:“袁姐姐,你寄的衣服好漂亮!我特别喜欢。”
  这样的对话,是袁卡每周雷打不动的“固定节目”。谁能想到,这位如今帮扶百余名困难学生的“洛川好人”,曾是那个在陕北窑洞里差点辍学的贫困少女。
  2005年深秋,宜川县壶口镇的土窑洞里,13岁的袁卡看着因坠崖导致丧失劳动能力的父亲,望着体弱多病的母亲,想想因车祸而负伤的哥哥,再瞅瞅期末考试的成绩单,她有了辍学的念头。“连最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障,还谈什么知识改变命运。就那一点学费和生活费,对当时我们的家庭情况来说已经算天文数字了。”袁卡摩挲着抽屉里一个泛黄的牛皮纸信封,上面“宜兴蒋群林”的字迹已有些模糊,“我都准备退学去打工了,是‘蒋爸爸’把我从悬崖边拉了回来。”
  “ 第一次收到300元助学金时,它就装在这个牛皮纸信封。我躲在操场角落哭了好久,想不到一个陌生人竟然会给我的生活带来希望。”袁卡接着回忆,“2006年冬天,‘蒋爸爸’寄来的羽绒服是我人生中第一件新冬衣,我穿了整整5个冬天,袖口磨破了都舍不得扔。”
  2007年,作为受助学生,袁卡加入公益组织,蒋群林引导她,将每月50元助学金分给更困难的同学。
  “‘蒋爸爸’教育我,‘当他人之光点亮我们昏暗的前行之路时,我们也要照亮身边的人’。”袁卡说道。
  正是因为爱心人士帮助了袁卡,也让现在她看到穿单衣的学生就塞围巾,看到吃馒头的孩子就多打份菜,这是一份爱心的传递,因为她不想让身边的任何一个孩子再去经历她曾经有过的不幸。
  2012年,袁卡考入延安大学,学费靠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解决。在她的包里有一本笔记本,首页记着“2012年9月15日延川县孤儿院送棉衣”。4年大学生活里,她参与上百场公益活动,2014年用做家教攒的500元资助了首个学生杨熠雯。
  “ 杨熠雯家4个孩子挤在木楼里,她穿着露趾胶鞋给我端玉米粥。”袁卡翻出旧照片,回忆着之前去贵州看望杨熠雯时的情形。
  “我跟熠雯说‘姐姐也曾穿别人送的衣服’,她问‘那你会一直来吗’,这句话让我决定资助她到大学毕业。”袁卡说道。
  如今杨熠雯已成为警察,袁卡还带动3位爱心人士组成帮扶小组。
  2016年成为洛川中学教师后,她的“爱心账本”记满了善举:给敬老院送棉被、为贵州学生凑学费、组织同事为农户捐粮。丈夫邵旗山笑言:“谈恋爱时她带我去的第一个地方是孤儿院,说‘这比看电影有意义’。现在我每周跟她家访,路线比她还熟。”
  洛川学生马昱瑶在她资助下从初中考入重点高中:“袁老师说困难像化学方程式,找到‘配平法’就能解决。现在我好像找到了自己的解法。”
  在袁卡办公桌的文件柜里,“爱心台账”记录着她搭建的公益网络:2015年对接宜川企业为下山村老人送2万元,促成村庄种植翡翠梨脱贫;2016年牵线江苏爱心人士资助10名宜川学生;2021年对接江苏供电公司,每学期为洛川中学20名学生发助学金。
  “带企业去下山村时,老人握着对方的手掉眼泪,我突然明白,公益要搭建可持续链条。”袁卡指着墙上的“爱心地图”说,“现在每个帮扶点都有志愿者对接,爱心像滚雪球一样变大。”
  作为延安市道德模范,袁卡在延安市举办的苏陕“双省双市道德模范”走基层暨发扬道德模范精神宣讲大会上说:“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光,但让爱心与需求精准对接,就能燎原。”
  “2015年,跟她去下山村,村民的贫困让我震撼。”延安市宜川县秦锦建筑有限公司总经理彭皖秦说,“她不仅统计老人信息,还帮我们对接农业专家。现在村子变了样,村民总说‘多亏了袁老师’。”
  “前几天,和杨熠雯视频时,她说‘袁姐,我长大了也要跟你走一样的爱心之路’。我当时真的觉得爱是……”袁卡哽咽了,眼里闪着泪光,“突然想起18岁生日时‘老爸’信里的话:‘善良是会生根的’。你看,这根在我心里扎了14年,现在长出新枝芽了。”窗外,上课铃声响起,袁卡合上本子,快步走向教室——那里,还有更多关于育人的故事在等待续写。
  记者手记:当袁卡将助学金分给同学时,善意的种子已在陕北高原扎根。正如她所说:“别人给我一件羽绒服,我要让更多人感受温暖;教育给我知识,我要让更多人拥有改变命运的钥匙。”这种源自生命体验的信念,正是她最动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