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1日
让技术俯身说田间语言
——记延安蔬菜科技小院“零距离”助农实践
  记者 刘彦 方大燕
  仲夏时节,走进安塞区生态农业示范园,一排排崭新的温室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棚内,红彤彤的番茄挂满枝头,沿河湾镇李家湾村村民们正忙着采摘。“今年收成好,一个大棚能卖7万多元!”村民郑全劳擦了把汗,脸上洋溢着笑容。老郑口中的“好收成”,离不开延安蔬菜科技小院的科技支撑。
  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团队在田间地头搭建的科技服务平台,延安蔬菜科技小院将实验室搬到大棚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传统土壤种植易受土传病害困扰,如今我们采用基质栽培技术,就像给蔬菜换了‘健康床’。”科技小院研究生牛璐琦蹲在基质槽边,拨开叶片介绍,特制基质通过物理隔离,有效阻断根结线虫等病虫害传播链,同时精准输送养分,让蔬菜根系更茁壮。
  在新式温室,轻钢结构的大棚一改传统棚舍低矮逼仄的模样,配套的水肥一体化系统成为“智慧管家”。农户只需在手机端轻点,系统便能根据土壤墒情、作物生长阶段,将水肥按比例精准输送到每株作物根部。“以前浇水全凭经验,现在‘喝’多少、‘吃’什么,都由数据说了算。”郑全劳感慨,去年试种的新品种番茄,在科技小院指导下产量提升20%,农药用量减少30%,绿色优质的品质让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破解“靠天吃饭”困局,科技小院的创新步伐从未停歇。针对延安黄土高原山多地少、传统温室保温差、土地利用率低等难题,驻扎在科技小院的李建明教授团队研发了12米跨山地日光温室和新型大跨度保温大棚,将土地利用率从不足60%提升至80%,室温提高4~5℃ ,蔬菜年产量增长超17%。在此基础上,小院构建起“新型大跨度保温大棚+水肥一体化+基质栽培+碳基营养+病虫害全程生物防控”的“3+2”技术体系,配套建设太阳能集热、土壤深层蓄热等系统,实现设施蔬菜四季常青、周年供应。
  科技赋能不仅让产量效益双提升,更激活了产业发展新动能。安塞区依托“专家+小院+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品种标准、规范生产流程,昔日单一的蔬菜种植,如今延伸出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等新业态。“周末日均接待游客超500人,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收入增长40% 。”安塞区蔬菜中心副主任郝海金介绍,科技小院播撒的“创新种子”,正催生出“卖菜”与“卖风景”融合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数据见证蜕变:2024年,安塞区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7.36万亩,年产量36.1万吨,产值15.7亿元,不仅成为陕北地区规模最大、效益最优的蔬菜产区,更跃居全国山区设施蔬菜第一县。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指尖轻点管农田”,延安蔬菜科技小院用一项项“会说话”的技术,书写着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