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2日
从杨凌学子到“香瓜大王”
——记吴起县返乡创业大学生雷振川
  记者 方大燕 通讯员 温巧莉 杭久洁 齐玉
  “这瓜甜得齁嗓子!”6月20日,骄阳似火,吴起县金佛坪村马湾香瓜园区内热浪滚滚。雷振川一把掀开温室大棚的门帘,刹那间,浓郁醇厚的瓜香扑面而来。雷振川随手摘下一颗香瓜,双手稍一用力,“咔嚓”一声,香瓜应声而开,露出晶莹剔透的果肉。“尝尝,这可是用咱们自己改良的土壤种出来的,味道绝对不一般!”
  谁能想到,仅仅两年前,这里还是让村民们愁眉不展的“老大难”之地。老旧棚体摇摇欲坠,枯黄瓜藤毫无生气,种植户们望着烂在地里无人问津的香瓜,欲哭无泪。如今的蜕变,离不开雷振川这位90后青年。
  雷振川是一名党员,2011年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便在杨凌开启了独立创业之路。10余年的摸爬滚打,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攒下一定资金。从农村走出去,家乡那片熟悉的土地始终是他心中最深的牵挂。“总想把在杨凌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带回家乡,为家乡发展出份力。”2023年初,雷振川毅然决然踏上返乡创业道路。
  雷振川选择的创业项目,正是他在杨凌所学的现代化农业科技,这是他手中的“秘密武器”。察觉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业科技领域蕴含着巨大潜力,雷振川计划引入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绿色有机种植管理理念,这不仅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然而,创业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马湾香瓜园区始建于2006年,历经近20年风雨,棚体老旧不堪;种植户大多年龄偏大,体力和精力大不如前,劳动力严重不足,且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弱。种植技术落后、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土壤污染严重、病虫害防治能力差等问题,如沉重枷锁,严重束缚着这片土地的发展,不少种植户面对土壤和病虫害问题束手无策。
  “当时就一心想帮父老乡亲摆脱困境,把我在杨凌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大家。”2023年5月,在了解到延安市南泥湾和宝鸡市眉县两地土壤改良的成功案例后,雷振川迅速行动起来。他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开会研究,热烈讨论。随后,牵头成立棚改小组并担任“领头羊”,带领37名种植户前往河南、山东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习。
  雷振川还邀请土壤专家和病虫害专家到马湾香瓜园区实地调研检测,经过努力,找到了适合的中熟堆肥技术和生物防控病虫害技术。看到专家们给出的解决方案,种植户们眼中燃起希望之火。
  “最近我们每天都在中熟堆肥站翻农家肥,那气味,一般年轻人都嫌难闻,躲得远远的。但小雷总是冲在最前面,不怕脏不怕累,就盼着我们能大丰收。”村民马增科竖起大拇指,眼中满是敬佩。
  创业过程中,资金短缺如同凶猛的拦路虎横在面前。棚体老旧需要翻新、缺乏现代化智能设备、土壤板结严重亟待改良等因资金缺口大难以推进,大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关键时刻,吴起县84.5万元的惠农政策资金、吴起街道办30万元扶持资金以及吴起万通工贸有限公司30万元助农资金及时“输血”,解了燃眉之急。37名种植户也自发出资10.5万元,对马湾香瓜园区进行“三改一提”,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付出终有回报。2023年年底,马湾香瓜园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安装自动放风机67套、自动轨道车67台、全自动卷帘机遥控器134套,让大棚更加智能高效;发酵中熟堆肥720吨、发酵液肥及菌液50吨,改良土壤220亩,让土地重新肥沃;加固钢架1907根,清理园区垃圾5000余方,维修整治道路水沟360米,整个园区焕然一新。“去年,雷振川牵头成立了马湾香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增收约80万元,今年春节,马湾香瓜收入突破700万元。”金佛坪村包村干部王小青对雷振川赞不绝口。
  “我会继续在农业科技领域钻研创新,持续改良土壤、优化香瓜产品、扩大生产规模。再发展农村电商,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让家乡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带领父老乡亲把日子过得更红火!”雷振川谈及未来,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