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扰:一吃生冷就胃痛,压力大时胃胀难受,稍微吃多就消化不良。这些看似小毛病的背后,可能藏着慢性胃炎的“病根”。在中医眼里,胃就像一个“小火炉”,需要精心呵护。
那么,中医是怎么预防和治疗慢性胃炎的呢?我们采访了延安市人民医院的中医大夫、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常增伟。
中医看胃炎:你的胃为啥“闹脾气”?
常增伟说,中医没有“慢性胃炎”这个词,但把胃痛、胃胀、反酸这些症状归为“胃脘痛”“痞满”。古人早就发现,胃病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生活中一个个坏习惯慢慢积累的结果。
最常见的三个“罪魁祸首”是: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脾胃虚弱。爱吃火锅烧烤、顿顿外卖的人,容易生湿热,就像往胃里倒热水,把胃黏膜“烫坏”;长期焦虑、压力大,会让肝气郁结,就像一根绳子勒住胃,影响消化;天生脾胃功能弱,或者上了年纪的人,就像炉子火力不足,吃进去的食物很难“煮熟”。
三分治七分养:中医治疗有妙招
一、喝碗“定制汤”
中医讲究“一人一方”,比如:
胃胀痛、打嗝反酸:可能是肝气犯胃,常用柴胡、白芍疏肝理气,搭配陈皮、枳壳消胀;
胃痛隐隐、手脚冰凉:多是脾胃虚寒,用黄芪、党参补气,加干姜、桂枝暖胃;
胃灼热、口苦口臭:属于胃热,会用黄连、蒲公英清热,配合山药护胃。
这些汤药就像“维修工”,能针对性地修复受损的胃黏膜,调节胃酸分泌。
二、小穴位里的大健康
穴位按摩是方便又有效的“随身疗法”:
中脘穴:在肚脐上方4寸(约6横指),每天用掌心顺时针揉5分钟,能促进胃肠蠕动;
足三里:膝盖下方3寸(约4横指),按压时有酸胀感,按揉此穴能增强脾胃功能;
内关穴:手腕横纹上方3指,两筋之间,胃胀恶心时按一按,就像给胃“松绑”。
三、艾灸:给胃“加把火”
对于脾胃虚寒的人,艾灸是个好办法。用艾条熏烤神阙(肚脐)、关元(肚脐下方3寸)、脾俞(后背第11胸椎旁开1.5寸)等穴位,能温通经络,让胃“暖起来”。
日常养胃指南:避开这些“雷区”
一、吃对三餐,胃更舒服
中医常说“胃以通降为和”,吃饭要记住这几点:
定时定量:每天尽量固定三餐时间,每餐吃七八分饱,别饥一顿饱一顿;
忌生冷辛辣:冷饮、生鱼片、辣椒、酒精都是胃的“大敌”,尤其胃不好的人要少吃;
细嚼慢咽:每口饭嚼20下再咽,减轻胃的负担;
多吃养胃食物:小米粥、山药、南瓜、生姜都是天然养胃食材。
二、心情好,胃才好
焦虑、生气时,胃也会“闹罢工”。可以试试这些调节情绪的方法:
冥想或深呼吸:每天花10分钟放空大脑,能缓解压力;
听舒缓音乐:古琴、古筝曲有疏肝理气的作用;
适当运动:八段锦、太极拳等温和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
三、作息规律,别熬夜
晚上11点前入睡,让脾胃在夜间得到充分休息。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影响胃酸分泌和胃肠蠕动,长期下来容易损伤胃黏膜。
特殊人群的养胃重点
常增伟温馨提示:老人和孩子脾胃功能较弱,更需要细心呵护。
老人:少吃油腻难消化的食物,饭后散步半小时;
孩子:控制零食和甜食,避免暴饮暴食;
上班族:包里备点苏打饼干,避免空腹胃酸过多。
慢性胃炎虽然容易反复,但只要掌握中医的“养胃智慧”,把饮食、作息、情绪管理好,再配合适当的调理,就能让胃重新“活力满满”。记住,健康不是特效药换来的,而是生活中一个个好习惯积累的结果。从今天开始,好好对待你的胃吧。
专家档案
常增伟 主治医师 硕士研究生
擅长:采用中医针药联合为主,西医为辅的方法,应用经方辩证、董氏奇穴、靳三针、平衡针、颊针、火针、灸疗、刺络放血、关节穿刺术、穴位封闭、小针刀、宫氏脑针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诊疗技术,治疗慢性胃肠性疾病、呼吸性疾病、颈腰肩腿痛、中风偏瘫、风湿骨病、痛风、面瘫、带状疱疹、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痛经等慢性病及疑难杂症。
尤其在使用蝶腭神经节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萎缩性鼻炎、鼻窦炎以及一针听治疗耳鸣耳聋中有独特的临床绝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