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曾如此刻画世人:外表喧嚣热闹,内心却空无一物。此语直指那些为求存在感而将自我湮没于外界的人。诚然,存在感是我们与世界建立联系的纽带,但若不以独立思考为基石,仅凭他人感知来确认自身存在,终将被“庸俗世界”所吞噬。
为何?只因一味向外求索的存在感,终究是短暂而虚幻的泡沫。
当下浮躁喧嚣之风盛行,一些人过度迎合以求立足。人人渴望炒作爆红,结果却常如昙花一现,流水无痕。过度在意他人目光,随波逐流,终将迷失自我。这昭示着一个道理:唯有内心的充盈,方能由内而外焕发光彩。否则,越是竭力寻求与世界的联结,越可能沦为无声无息的孤影。
那么,如何获得内在的、坚实的“存在感”?坚守本心,当为不二法门。
常闻“大师时代远去”之叹。功利浪潮下,不少学子为一纸文凭随波逐流,入名校只为他人眼中的光环,而非受其深厚底蕴与大师精神的感召。回望民国,大师风范犹存。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先生,辗转游学于欧美名校,孜孜以求者唯在真知灼学,而非一纸学位文凭。正是这份对学问纯粹的热爱与深刻的自我审视,使他坚守本心,学识远超同侪,在海外以天才闻名,归国后更被清华尊为“教授的教授”。
唯有内心先得安定充盈,方能从容应对外界万象,与世界建立真实而稳固的联系。
当然,贝克莱所言“存在即被感知”有其道理,外界反馈构筑的存在感不可或缺。但若只知闭门造车、固守己见,拒绝外界的感知与回应,则易陷入孤芳自赏的境地。
因此,我们当在“我思故我在”的反思中不断锤炼自我。唯有先建立起由内而生的存在感,以此为基石去感知世界、回应世界,方能真正绘就人生的精彩画卷。
(指导老师 王改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