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5日
从革命圣地到幸福家园
记者 杜音樵 赵坤
  1935至1948年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如同一座不灭的灯塔,矗立在中国革命的版图上。那时的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
  作为抗战“心脏”,延安不仅孕育了“持久战”的战略智慧,更以“小米加步枪”的坚韧伟力,为民族独立战争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而今,这座革命圣地正以崭新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阔步前行,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书写着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在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引领方向的核心政治力量。”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刘妮的讲述,如清泉淌过历史的河床,“从持久战战略的提出,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定践行,再到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建设,党的领导始终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这番解读,让延安的历史坐标在时光经纬中愈发清晰。
  如今的革命圣地,正迎来络绎不绝的寻根者。他们循着红色足迹而来,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感悟精神的力量。步入延安革命纪念馆,仿佛推开了时光之门:丰富的文物史料以时间为轴线,徐徐展开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画卷。从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到彪炳史册的辉煌史诗,每一件展品都镌刻着沉甸甸的历史记忆,让人在沉浸式的体验中,穿越时空触摸革命先辈们的坚韧与勇毅。
  “看着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斑驳的文物,热血在胸腔里奔涌。”青年游客王浩杰的感慨,道出了无数参观者的心声,“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要缅怀先烈,更要把传承红色精神的使命扛在肩头,让信仰的光芒永续闪耀。”
  时值盛夏,黄土高原的山地果园里,安塞区南沟村的村民们正忙于果树管理,汗水滴落处,孕育着秋日的丰收希望。
  在果农赵永东家的山地果园里,滴灌管道在阳光下折射出银亮的光芒。“以前靠肩挑背扛,10亩地要雇十几个劳力;现在水肥一体化灌溉、无人机植保全用上,20亩地我一个人就能管过来。”这番感慨背后,是延安苹果产业从“传统种植”向“智慧农业”的蜕变——全市推广矮化密植技术30万亩,建成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500套,无人机巡园、物联网监测等数字化手段让苹果优果率提升至85%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与陕西省政策的强劲助力下,延安踏上了转型发展的快车道。生态农业、装备制造、红色旅游等特色产业蓬勃兴起,2019年彻底撕掉了绝对贫困的标签。如今的延安,苹果种植面积突破330万亩,年产量逾500万吨,全产业链规模超500亿元,带动80万农民增收致富。
  夏日的延安,早已褪去了旧日的贫瘠面貌,化作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在宝塔山脚下、延河之滨,一场关于城市肌理的更新正在上演:累计投资20多亿元的32条沟道综合治理工程,让曾经破旧的山地沟道焕发新生——道路平整通达,窑洞民居错落有致,口袋公园与健身场地点缀其间。正如宝塔区南市街道办事处主任侯安所言,这场人居环境的蝶变,既破解了黄土高原山体居民的安全隐患难题,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更通过公共服务的完善,实现了城市均衡发展与多元融合的目标。
  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进力量。从黄土沟壑间的偏远山城,到如今高速公路纵横、高铁航班通达的现代化都市,延安的蜕变堪称奇迹:数字经济加速崛起,5G网络全域覆盖,成功跻身全国“千兆城市”行列;2025年谋划的35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100亿元的产业布局中,新材料、新能源储存和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正勾勒出未来图景。延河两岸,一座兼具红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新城,正迎着朝阳加速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