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8日
文明花开满圣地
记者 方大燕 高京京 齐心
  仲夏的延安,捷报频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宝塔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黄陵县人民检察院、子长市东风小学、吴起县贾彩虹家庭等乡村、单位和个人斩获殊荣,为这座革命圣地再添文明勋章,也生动诠释了延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的发展成果。
  文明乡村展新貌,志愿春风暖人心
  漫步在宝塔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平坦整洁的村道蜿蜒向前,白墙灰瓦的院落点缀其间,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得知村子获评“全国文明村镇”,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们与村民围坐在树荫下,欢声笑语中满是自豪,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烈讨论着如何守护这份荣誉。
  近年来,赵家岸村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机遇,依托“兀里红谣”乡村旅游民宿这一特色资源,走出了一条“党建红”与“产业绿”交相辉映的发展之路。由党员干部、技术员、网格员、产业带头人,甚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5名研究生组成的多元人才志愿队伍活跃在村里的各个角落。志愿者李楠介绍:“今年以来,我们开展政策宣讲、环境整治、产业指导等志愿服务68次,1万多人次从中受益。”村民张启国在村里生活了30多年,见证了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村里成了网红打卡地,每天晚上都有热闹的晚会,各地网红都来这儿。”他兴奋地说,还和妻子商量着制作手工艺品,准备在景点售卖。
  志愿者刘浪浪更是村里的“技术大拿”,他凭借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把自家大棚经营得红红火火,还热心帮助村民,带着大家一起把绿色种植业做大做强。“我要让乡亲们的产品卖得更远、卖上更好的价钱。”刘浪浪信心满满地说。
  文明是温暖、是力量,更是美好生活的底色。秉持“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聚力”理念,赵家岸村将文明实践融入发展脉络,通过评选先进、树立榜样,将志愿服务扎根乡土,并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能,让文明力量浸润乡村发展的每一步。
  宝塔区河庄坪镇党委书记李明表示,该镇将以“大乡镇”一盘棋思维,将赵家岸村打造成可复制的“样板村”,辐射带动全域,巩固文明创建成果;抓常态长效,立活文明规矩;抓产业赋能,鼓实群众口袋;抓农文旅融合,激活文化生活,“今后,我们还将不断巩固文明村镇创建成果,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载体,深耕乡村文化沃土,为乡村振兴注入永续的文明力量。”
  检察守护绿水青山,法治护航少年成长
  “这棵古柏已经有3000多年历史了,我们要定期为它‘体检’。”在黄帝陵景区,黄陵县人民检察院的干警们正在仔细检查古树的生长情况。与此同时,另一队干警正在南沟门水库排查安全隐患。
  “我们立足公益诉讼职能,办理了多起生态保护和食品药品安全案件,为群众筑牢法治防线。”检察官助理王宁介绍,我们还针对校园霸凌、未成年人犯罪等社会关注问题,常态化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
  在店头镇第二小学,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知识竞赛正在进行。“遇到校园霸凌该怎么办?”“发现同学偷东西要怎么处理?”孩子们踊跃举手,争相回答。学生蒋梓萌说:“我学会了遇到校园霸凌要及时告诉老师,用法律保护自己。”家长白玲玲连连称赞:“这样的活动既有趣又有用,希望多多举办。”第一检察部副主任郑文娟表示,希望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孩子们对法律的兴趣,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从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修复行动,到护航青少年成长的普法实践,再到日常案件办理的精益求精,黄陵县人民检察院通过“一部一品牌”建设,将“人民检察为人民”的初心融入每一项工作,用行动诠释着文明单位的责任担当。
  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刘伟表示,将以此次获评“全国文明单位”为动力,进一步提升司法文明水平,让法治阳光温暖更多群众。
  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文明校园别样红
  开文明之花,结文明之果,育时代新人。在新一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中,子长市东风小学凭借其独具特色的“红色育人”体系而榜上有名。
  走进校园劳动智慧园,一面“红色农具墙”格外引人注目。在劳动实践课上,老师会手把手演示农具使用方法,为学生讲述每件农具背后的红色历史故事,让学生感受先辈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 直到亲手拿起和当年战士们一样的农具劳作,才真切感受到他们在艰苦环境中自力更生的不易。”子长市东风小学学生侯伊然说。从劳动实践到课程创新,红色文化正以多元形态浸润校园。子长市东风小学教师侯春表示,开展劳动实践课不仅是让学生体验劳动、了解历史,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红色农具的展示和讲解,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团结协作、锻炼意志。
  作为“全国文明校园”,子长市东风小学坚持以“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学校创新建立“课程+实践+环境”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并打造了“ 东风红色育人”课程体系。同时,组织剪纸秧歌等社团活动,将陕北非遗文化与红色文化紧密结合,让孩子们在载歌载舞中成为红色文化的小小传承者。
  “每次登台与表演,都让我满心欢喜,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传播红色文化的小使者,特别骄傲。”子长市东风小学学生孙宸辉说。润物细无声地将红色基因融入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子长市东风小学还在校园内开设了党史文化长廊,走廊里设有“学红慧智”阅读角,班级内也设立了“红色图书角”,全方位营造出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
  子长市东风小学校长高焕东表示,该校将全力推进“红色课程资源库”建设,精心打造“红色基因传承”特色品牌,着力培育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孝老爱亲传家风,文明家庭树标杆
  当文明创建落于千家万户,家风传承正构筑起社会文明的基石。“妈,您尝尝这个菜合不合口味?”在吴起县长征社区居民贾彩虹家中,一家八口正其乐融融地吃着晚饭。这个刚刚获评“全国文明家庭”的大家庭,已经共同生活了15个年头。
  贾彩虹的丈夫王建来是名石油工人,常年在外工作。这些年来,贾彩虹独自照顾双方老人和两个孩子,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我儿媳妇孝顺又勤快,真是没得挑。”婆婆王孝芳笑着说。
  从家庭和睦到邻里互助,文明家风正如涟漪般扩散。除了照顾好自家人,贾彩虹还经常帮助邻里。谁家老人需要照顾,谁家孩子没人照看,她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远亲不如近邻,能帮就帮一把。”贾彩虹朴实地说,“这份荣誉是鼓励,更是责任。”
  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文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个文明家庭的建设。贾彩虹常说:“最好的家风就是言传身教。”小时候,父母勤俭持家、与人为善、孝顺老人的良好品质和言行,深深影响着她,也让她在自己的生活中传承和发扬着这些美好品德。
  贾彩虹家庭的故事,正是延安千万个文明家庭的缩影。
  文明,宛如一座城市的灵魂底蕴,为城市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2023年以来,延安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为民、利民、惠民”为核心理念,将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市民文明意识显著提升,城市文明底色愈发鲜亮。截至目前,全市共涌现出全国文明村镇19个、全国文明单位32个、全国文明校园4所、全国文明家庭3个、全国道德模范1个、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4名。全市累计评选出“好婆婆、好媳妇”2万余人、“十星级文明户”10万余户。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系主任高志奇表示,全国文明建设有助于“精神共同体”的构建,有助于凝聚城市环境吸引力、经济竞争力与社会凝聚力。对一座城市而言,这意味着城市形象与综合实力的深度彰显。从乡村到城市,从单位到家庭,延安的文明实践正在勾勒一幅全域共建的壮阔图景。我们要做的就是守护好这份文明成果,并持续将其发扬光大。要建立长效机制,激活创新机制,借助智慧平台赋能和数字技术驱动,用数字化手段讲好“延安文明故事”,扩大延安文明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