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于神州大地眺望历史长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之久矣。
中华文化经久而不衰此乃民族之幸事矣。从“采采芣苢,薄言采之”的质朴吟唱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盛唐气象,再到“恰逢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革命征途,中华文化历经沧桑,但未曾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
对于文化,有一种普遍认同的观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湮没又浮起,消失又重现,经过无数次选取与舍弃,最终经受住了考验积淀下来的,体现一个民族风骨与灵魂的,就叫文化。在这里提到了两个词,一是“风骨”,一是“灵魂”,这就是文化的真谛。
文化看似高深莫测,实则浸润于生活点滴。它并非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是以最朴实的方式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之中——案头的笔墨、手边的书卷,无不是文化的生动注脚。
驼铃声声起,边塞黄沙漫天,张骞身着破旧的白袍与黄沙搏斗。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起始于长安的漫漫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源源不断地流入西域、波斯乃至欧洲,同时西域各国的作物种子也传入了中国,在东方的土地上生根繁衍。春蚕绿桑,平纹横竖,一匹洁白的丝绸,却是两种文化交流的开端。汉文化进入了荒漠中的国家,外来文化的杂糅让汉文化更具有包容性和世界情怀,中国文化被赋予了世界的意义。在一匹匹绵延的丝绸之上,织出了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轨迹。身为华夏儿女,更应该担负起传承文化的使命。
文化如春风吹向二十一世纪,眼前的景象无不使我痴痴沉醉。2022年春晚节目《只此青绿》让我仿佛再次见到了王希孟笔下的《千里江山图》,“青绿腰”如同险峻的陡峰,青袖如同流淌的溪水。在和平的今朝,热爱祖国万里江山的情感依旧被抒发得淋漓尽致。而当传统文明与现代思潮相遇,“爱国”的热忱在碰撞中迸发璀璨光芒;随着智慧农业的推进,农耕智慧遇上数字技术,“爱土”的情怀在机械化耕作中焕发新生,金色的麦浪翻滚出科技与耕耘的交响,我们在创新中传承着大地般质朴的精神。清洁能源点亮千家万户,灶台上升腾的不仅是高效的火苗,更是亘古不变的温馨守候。在时代变迁中,“爱家”的温暖始终如一,于方寸餐桌间流淌着永恒的文化温度。
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我们既是文化的守护者,也是它的书写者——让传统在现代土壤中生根发芽,让文明在交流互鉴中枝繁叶茂,是我们作为中华儿女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