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偏石村民宿一角
② 神玉村研学现场
③ 苜渠村前来度假的游客
● 改造后的偏石村
● 苜渠村俯瞰 记者 彭琛 通讯员 杜婷
青山叠翠,石屋静立。在陕西黄龙的青山绿水间,藏着三个特别的古村落——苜渠、神玉、偏石。它们像三颗明珠,沿着仕望河串起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美丽珠链。岁月流转,这里的老磨盘依然在转动,转出了村民的新光景;古民居依然矗立,见证了百姓的新生活。当传统遇见创新,当乡愁碰撞发展,一幅古村落振兴的生动图景正徐徐展开。
又见暖暖远人村
仕望河的晨雾还没散尽,苜渠村的吊桥上已传来孩童的笑声。石磨旁,老支书正和几户村民围着板凳聊天,“你家那几箱中蜂,今年蜜成色好着嘞”“露营基地周末又订满了”……清脆的话语混着河边的风,吹散了山坳里的晨凉。
这个藏在神道岭脚下的村落,35户人家守着千余亩耕地,却活出了“复合型”的精彩。村口老槐树下,黄龙县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见证着这个小小村落从默默无闻到远近闻名的蜕变。
“以前可不是这样。”村民李大叔摸着新粉刷的院墙,“院里杂草比人高,墙皮掉得不像样。”转机始于“以奖代补”的好政策:收拾院落奖励3000元,改民宿奖励1万元。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来了,石头墙砌起来了,木门窗刷亮了。如今,青石巷连着亲水平台,秋千荡过溪水,旧农房成了民宿,土炕上铺着新花布,过去破败的村庄早已不见踪影,变成了宜业宜居的“金窝窝”。
村民日子变好,更靠产业“托底”。漫山遍野的苍术、黄精在坡地上舒展枝叶,仕望河畔的露营帐篷点缀着青山绿水,农家小院里中蜂嗡嗡采蜜,黑亮的木耳棒整齐排列。“户均收入比2018年翻了一番。”村支书掰着手指算账,眼角的皱纹里都漾着笑意。王大姐的农家乐灶台上,土鸡正炖得香气四溢,这香味混着中蜂的蜜甜,飘散在苜渠村的每一个角落。
村里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板凳会”上,秋千该添在哪、哪段路要修,你一言我一语就定了;“讲学堂”里,法律顾问来讲法,矛盾纠纷不出村;“苜渠规”写在墙上,“好人榜”立在路口,孝老爱亲的花草牌沿溪一路铺过去,连石缝里的草都透着和气。
如今的苜渠,已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来的游客多了,住农家院、采中药材、在“一生一世”打卡点拍照,带点小杂粮、蜂蜜当伴手礼。党员带头开的首家农家乐,不仅卖菜还卖“风景”。“ 游客说这就是他们要的‘暖暖远人村’。”经营者张大哥擦着桌子,身后的窗户外,仕望河正静静淌过时光。
夕阳落在三百年的古树上,在光影斑驳里,孩童追着蝴蝶跑,老人在观景亭里拉家常,露营地的灯渐次亮起。苜渠村的新画卷,正一笔笔绘得更浓、更暖。
藏在深山人也识
镰刀如弯月,连枷似瀑布,木钯似火把……走进陕西黄龙县神玉村,200多件传统农具挂在村民家门口的土黄色墙面上,静静地讲述着传统农耕故事。这个曾经“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古老村落,如今正焕发新生。
“这个是套项,用来套在牲口脖子,牵拉农具……”清晨的村落被研学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唤醒。黄龙县中学的学生们围着农具七嘴八舌,村民也忍不住加入讲解。这样的场景,如今在神玉村已是常态。
改变始于2018年。白马滩镇以“农”字破题,发动村民捐赠农具200余件,在保留村落原貌基础上,通过墙绘讲述农耕文明。同时依法收回集体土地100亩,引入社会资本打造劳动教育基地,并开设有特色研学课程。神玉村党支部书记薛增文记得,最初动员时村民将信将疑,如今看着研学团队络绎不绝,大家腰杆都挺直了。
“ 磨面粉要用力均匀!”劳动基地里,孩子们正热火朝天地体验农事。薛增文站在一旁,眼角泛起笑意:“这些孩子磨的是面粉,传承的是农耕文化的根。”据统计,2024年该村累计接待研学、康养团队游客2.1万余人,散客38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8000万元。
变化不仅体现在数据上。硬化巷道、修整河道、扩建公路……基础设施的改善让村民吃下“定心丸”。农家乐老板江晓明说:“从韩城、合阳来的游客较多,在这除了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还可以带着孩子采摘时令瓜果蔬菜,入夏以来,这里已经累计接待游客上万人。”
村容村貌发生变化后,村民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观。“勤劳致富家庭”“ 诚实守信家庭”“孝老爱亲家庭”… …在如今的神玉村总能看到各种各样的门牌,“我们通过群众自评、邻里互评,选树典型,引导村民建设好家庭、涵养好家教、弘扬好家风。”薛增文说。
薛增文一边带着记者在村中走访,一边挨家介绍:“这家是书香门第,特别重视教育,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这户是诚信之家,经营的民宿价格公道,客人落下的物品总是原封不动地归还;那户是孝亲模范,儿子儿媳在家悉心照料瘫痪的公婆,在外工作的子女也耳濡目染,经常打电话问候家中老人… … ”
孝老爱亲家庭传承着代代相传的中华美德,书香家庭把子女教育当作传家之宝,诚实守信家庭用坚守筑牢经营的根基。神玉村以家庭家风建设为抓手,形成了人人讲美德、家家讲风尚的村风。
近日,神玉村入选陕西省首批“千万工程”示范村。夕阳西下,淳朴的民风在流淌,研学团队满载而归。村口的石磨静静伫立,仿佛在诉说:这片黄土地上的农耕记忆,正在新时代续写新篇。
青砖黛瓦留古韵
青砖黛瓦古磨盘,鸡鸣犬吠农家烟,在瓦子街镇偏石村,仕望河潺潺流淌,悠悠见证着村庄的蝶变。曾经寂静的偏石村,如今灯笼高挂,游客往来,昔日沉睡的古村落,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来属于它的“红火日子”。
近年来,偏石村在保留古村落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对旧民居进行精心改造,打造出28套各具特色的精品民宿。同时配套建设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等设施,既守护了浓浓的乡愁记忆,又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体验空间。村里巧妙融入原生态元素,打造了儿童游乐区、古树广场等特色景观,让这个充满民俗风情和兵站文化底蕴的小村庄,成为游客远离喧嚣、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地。
“我们的设计风格要与古村落风貌相得益彰,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融入新亮点。”瓦子街镇瓦子街村党支部书记刘忠玉介绍道:“每栋民宿都匠心独运地设计了特色庭院,那些隐藏在院墙或屋内的精巧细节,都是村民们用智慧和汗水一点一滴打磨出来的。整个景区建成后,将吸引更多游客来此住民宿、赏美景、品农家菜,深度体验乡村生活,让更多‘头回客’变成‘回头客’。”偏石村的华丽蜕变,正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通过创新“民宿+产业”发展模式,不仅带动了32户家庭参与旅游服务实现增收致富,更让这个昔日的古村落焕发出勃勃生机。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里成为“抱团发展”的创新实践样本。瓦子街镇与壶口景区深度合作,通过跨区域联动,将红色文化、生态旅游与传统民俗有机融合。如今,高速公路旁的宣传牌格外醒目,旅行社的定制线路持续火爆,抖音达人的直播推介更让偏石村声名远播。来自12家旅行社的团队游客络绎不绝,研学团队的欢声笑语回荡在村头巷尾,不仅带火了农家乐的生意,更让当地的土特产蜂蜜打开了销路。
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过去曾在贫困边缘挣扎的李大姐,如今在民宿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她说:“以前要去到县城打零工贴补家用,不仅路远还没法照顾家里,现在好了,守在家里就能赚钱。”她眼里的喜悦,像门前的河水一样闪亮。这样的开心事村民王盼盼也深有体会,过去村里游客少,自己经营的小摊到了下午五六点就得收摊,如今小摊生意越来越好,遇上节假日能卖出几百份手工凉皮,收入翻了好几番。
在偏石村,这样的变化随处可见:产业园里的金丝皇菊成了“黄金花”,土特产店里摆满了蜂蜜和手工艺品,一家家小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增收,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
暮色中的黄龙传统村落,守住了乡愁的根,又踩准了发展的步,在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中,既留住了岁月的印记,又迎来了时代的繁华。仕望河的水静静流淌,见证着这些村落从沉寂到鲜活的蜕变,也诉说着乡村振兴路上,尊重传统、拥抱创新、依靠群众的不变真理——这样的美好蝶变,正是无数乡村走向幸福未来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