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5日
秘密出发(一)
  刘华清
  红25军的长征是秘密出发的。
  1934年11月16日,在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3000余名红25军将士,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踏上了长征之路。和有些苏区红军部队不同的是,我们的出发,没有父老乡亲十里相送。
  红25军终于决定进行战略转移,是花山寨会议的结果。花山寨位于光山县西部,1934年11月11日,省委在此召开了常委会,讨论战略转移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半年前就酝酿过。3月中旬,省委就接到河南省委转来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文件,提出了红军主力向桐柏山区实行战略转移的建议。省委经过讨论,给中央写了报告,建议红25军暂不离开鄂豫皖,改向老苏区的边沿恢复、开辟新的苏区。7月1日,省委同时收到中央2月12日的指示信和中革军委6月13日的军事训令。中央在信中明确提出:“省委当前的任务,在于保全我们的活力,保全我们的队伍,去创造新的苏区、新的根据地,整理、锻炼和强固我们的力量,创造新的主力红军。”并强调,“再固执着‘死守’的方针,是只有牺牲我们的干部,牺牲我们的活力,必至完全葬送我们的事业”。信中,中央对为什么转移、转移的目的、新区的选择条件等都说得非常清楚。遗憾的是,信收到太迟,而同时收到的军委军事训令中,却“原则上同意省委提议,红军主力仍留在原来苏区继续活动”。这一训令发出时间在后,应视为新指示。红25军的战略转移就被搁置了。
  花山寨会议整整开了一夜。会议从战略高度审时度势,正确解决了红25军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第一,下定了战略转移的决心,解决了走不走的问题;第二,以平汉铁路以西鄂豫边界的桐柏山为初步转移目标,解决了转移的方向问题;第三,红25军在行动中,对外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解决了举什么旗帜的问题;第四,留下一部分武装再组建红28军,解决了苏区继续坚持斗争的问题。
  会议还决定增补程子华为省委委员、省委常委;任命程子华为红25军军长,吴焕先为军政治委员,徐海东为副军长,戴季英为军政治部主任;留下省委常委、中共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领导鄂豫皖苏区的斗争(高敬亭没能参加会议,会后由省委给高敬亭写了一封指示信,说明花山寨会议的情况和决定);省委书记徐宝珊、省委常委郑位三率省委机关随同红25军一道实行转移。
  程子华不是省委委员,没有参加会议。会议结束后,郑位三把会议决定向程子华作了传达。程子华提出,中央派他来是当军参谋长的,请郑位三报告省委,他不能当军长。徐宝珊表示:“省委已经作了决定,就不要再变了。”程子华没再坚持,成为红25军军长。  (选自中共延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亲历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