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进 舒捷 记者 孙艳艳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党中央在洛川县永乡镇冯家村召开了著名的洛川会议,确立了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劲旅八路军在这里诞生,奔赴前线。如今,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在积极守护着红色根脉,以特色产业支撑乡村全面振兴,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书写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走进洛川会议纪念馆,玻璃展柜里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文稿虽已泛黄,字里行间的赤诚仍能穿透时光。锈迹斑斑的步枪、复原的会议场景中,长条木桌旁的搪瓷缸仿佛还留着先辈们的体温。来自安徽工业大学的郑洁教授站在“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标语前久久凝视。他说:“当年党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坚持依靠群众,这和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脉相承,作为党员干部每次触摸这段历史,都能读懂‘脱离群众就是自断根脉’的深意。”
这样的感悟,每天都在纪念馆里发生。据洛川会议纪念馆馆长刘云峰介绍,他们探索出“行走的思政课”“身边的历史课”等研学模式,让这里成为全国百万人次接受教育的阵地。“重走抗战路”的体验者沿着当年八路军的足迹前行,“模拟会议”的参与者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历史抉择,红色基因就在这些互动中融入血脉。洛川县永乡镇干部张钰焘每次带群众来参观,都会指着史料说:“88年前八路军从这里奔赴前线,80年前抗战胜利,现在该我们接过接力棒,为乡村振兴出力。”
红色文旅的火热,正悄然改变着周边村落的模样。永乡镇圪崂村的张博打理着刚翻新的“圪崂面”餐馆,门前新换的红色招牌在210国道旁格外醒目。“村里改造了外墙和路面,来往司机一眼就能看到咱的店。”他笑着算起收入,“以前一天挣几百块,现在翻了一倍多,食客多了,干劲也足了。”从冯家村到圪崂村,红色旅游带动的不仅是生意,更是乡亲们对好日子的期盼。
历史的接力棒,在产业振兴的赛道上加速传递,洛川人深知守护红色根脉,更要让这片土地长出“金果子”。沿着210国道向北,连绵的苹果园铺展到天际,这颗“红果子”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在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智能分拣线正给苹果“体检”,按糖度、色泽精准分类;冷链物流车整装待发,准备将新鲜果实送往全国各地。
陕西顶端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赵锋锋拿起一个苹果,指着表面的二维码说:“扫码能看到果园的土壤数据、施肥记录,甚至能找到种植的果农,我们2万亩托管基地全靠标准化管理,品质上去了,果农收入也稳了。”
如今洛川苹果已延伸出果汁、果醋等20余种产品,从“一颗果子”到“一条产业链”,背后是“特色产业兴县”的执着,这片土地的变化,远不止于果园。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高铁站点即将通车,农产品物流园里货车穿梭,高新技术产业园中机器轰鸣。党的十八大以来,洛川GDP年均增速超7%,数字经济让果农拿起手机做直播,新能源项目在黄土坡上竖起光伏板,生态旅游与红色旅游相映成趣,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百姓富裕”的现代化图景正在黄土高原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