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6日
从民办幼教拓荒者到“一老一少”守护人——
范灵芝的“三变”人生
记者 雷荣 贺秋平 通讯员 李文振

     ● 范灵芝(中)与老师们商讨托育工作  
  从20人幼儿园起步,到打造“一老一少”民生服务链;从普通创业者,到市政协委员;从教育工作者,到公益带头人……80后范灵芝用10年时间,在黄河岸边的宜川县书写了一段动人的创业故事。  
  教育初心:从20人到满园的坚守  
  2011年,西安外国语大学毕业的范灵芝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大城市的繁华与机遇,这个喝着黄河水长大的姑娘,却始终忘不了家乡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这里的山水养育了我,我要用所学知识回报这片热土。”怀揣着这样的教育理想,她毅然回到宜川,踏上了育人树人的漫长征程。  
  2015年9月,范灵芝精心筹备的行知幼儿园迎来首个开学日。拿着仅20人的报名册站在空荡荡的走廊里。9间精心布置的教室在阳光下静默着,与当初200人意向登记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范灵芝深入走访,听到了家长对她新的教育理念的质疑:“整天玩游戏能学到什么?这些课程和传统幼儿园太不一样了。”她决定用行动说话,实现新生入园首月可无条件退款政策。  
  创新从每一个细节开始。清晨7点,厨房里开始飘出阵阵香气,专业营养师正精心烹制当日的营养餐;教室里,教师们认真调试着新引进的蒙特梭利教具。范灵芝则伏案制定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习惯养成课程、体验式课程、多元整合课程和体智能课程。  
  经过精心哺育,首批入园的孩子们展现出惊人的自主能力和学习热情,这些变化在家长圈中口口相传。第二年秋季,行知幼儿园首次实现满园招生。  
  2018年,在“花蕾计划”创业导师指导下,行知幼儿园建立起标准化管理体系,在园幼儿增至340名,成为县域学前教育的标杆。站在贴满成长档案的文化墙前,范灵芝对团队说:“教育没有奇迹,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  
  民生探索:学校服务的三次延伸  
  随着生育率下降和政策调整,范灵芝敏锐意识到学前教育面临新挑战。2020年,她开启了一场“教育+”的跨界探索。针对双职工家庭的“接娃难”问题,她利用幼儿园毗邻小学的地理优势,推出“教育管家”服务,每天为小学生准备四菜一汤的营养餐,设计素质拓展课程。如今这项服务已惠及200多个家庭。  
  “范园长的托管班不仅让孩子吃上热饭,还培养了独立习惯,解决了我们双职工的大难题。”家长任艳宁感激地说。  
  范灵芝还敏锐捕捉到0-3岁托育的市场空白,改造园所,打造出宜川县首个标准化幼儿照护中心。“刚开始部分家长连‘托育’是什么都不清楚。”范灵芝带领团队走进社区,开展免费亲子课堂,用3个月时间让首批30个家庭接受了科学早教理念。  
  范灵芝还创办青少年素质成长中心,开发“红色研学+素质拓展”课程。两年来,她累计带领330名中小学生开启“梦想成长营”研学之旅。  
  2024年,范灵芝又将目光投向民生服务领域,将多年的照护经验,延伸至“一老一少”。她表示,积极探索“代际共融”模式,让老人与幼儿互动,既缓解老人的孤独感,又培养孩子的尊老品德。  
  爱的回响:公益路上的多重角色

  多年来,范灵芝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义务举办各类早教讲座、亲子教育活动;持续关注自闭症儿童,捐款捐物、奉献爱心,被市残联、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延安星星家园授予“爱心大使”称号。  
  每年“六一”国际儿童节,范灵芝都会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来到延安星星家园。她还组织行知幼儿园定期举办资助自闭症儿童爱心义卖活动,孩子们将闲置的玩具、图书、学习用品拿出售卖,筹集到的善款全部捐献给特殊儿童群体。  
  2021年,范灵芝主动担任宜川县“爱心大篷车”志愿服务队队长,在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部门单位的支持下,24小时内招募237名志愿者,筹集6万余元现金、物资,带队为高速卡口、社区防疫点配送热餐和防疫物资。  
  此外,范灵芝还带着学校师生和家长,看望慰问了身残志坚、不屈不挠的患病儿童;常年组织志愿者慰问孤寡老人,定期为农村留守老人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并组织医护人员为他们义诊。  
  范灵芝的倾情付出得到了社会认可,许多家长对她的教育方式和爱心行为赞赏有加,幼儿园墙上挂着的几十面锦旗,见证着她一路走来的艰辛和收获,她也当选了延安市政协委员。  
  “我是黄河的女儿,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成长,我也要用自己的力量回馈家乡。”范灵芝说,如今,她正筹划建设“代际共融综合服务中心”,这个集托育、养老、社区服务于一体的创新项目,将让黄河岸边的“一老一少”享受到更温暖的陪伴。